熱點新聞 | 大陸之聲 | 本網快訊 | 大陸縱覽 | 臺灣 | 大陸 | 兩岸 | 新聞發布會 | 港澳僑 | 國際 | 海外看中國 | 中外交往 | 七日回顧 | 體育 | 娛樂

臺灣金馬影後楊惠姍:傾情琉璃二十載

時間:2007-11-08 09:14   來源:中新網

  臺灣影後、“琉璃藝術家”楊惠姍新近在上海又推力作,一座由不鏽鋼絲網編織成的巨型白牡丹,寬三十八米、高七點八米,裝飾在上海新天地“琉璃博物館”上,無疑成為該時尚地帶又一個引入注目的現代藝術品。 中新社發 潘索菲 攝

  中新社上海十一月七日電 題:金馬影後楊惠姍傾情琉璃二十載

  中新社記者 許曉青

  “是牡丹,終究要綻放”。十一月初,在毗鄰上海時尚地標“新天地”的馬當路上,一朵跨度長達三十八米的“巨型銀鋼白牡丹”在風中搖曳身姿,成為滬上新景。這是臺灣金馬影後楊惠姍在息影二十年後,奉獻給兩岸藝術愛好者的又一力作。

  一九八七年十一月,海峽兩岸恢復了隔絕近四十年的民間往來,兩岸間的文化藝術交流也開始復蘇、萌動。巧合的是,就在一九八七年,曾奪得金馬影後等多項桂冠的臺灣知名藝人楊惠姍告別影壇,攜手夫婿張毅赴海外求學傳統玻璃加工工藝,並創辦了如今蜚聲兩岸的“琉璃工房”。

  二十年後,楊惠姍選擇在上海首展她的最新作品,嘗試將琉璃與高科技的數碼藝術相融合,訴說對人生的全新感悟。

  展出現場,楊惠姍的二十年“琉璃之路”通過電影膠片、數碼投影以及動漫效果被一一復原。觀眾可以見到,漢代中山靖王墓琉璃耳杯復制品被賦予了戰火紛飛的數碼科幻效果,還可親身體驗近代百位中外名人影像與數十尊琉璃碑帖藝術品交相輝映,形成似幻似真的光影造像。

  借助視頻技術,人們倣佛走入了二十年的時空隧道。觀眾可以追尋,一九九三年,楊惠姍首度攜琉璃作品返抵大陸時的情形。當時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她的作品曾艷驚四座。進入一九九五年,在上海首展中,楊的作品再度引起轟動。專家認為,對于當時的內地觀眾來說,楊惠姍的到來,可謂一種時尚藝術的“新啟蒙”。

  此番回顧展中,楊惠姍的影像創作團隊,還首次嘗試利用數碼科技模擬敦煌壁畫正逐步消逝的歷程,啟迪觀眾感悟保護歷史遺存的迫切性。在影片題記中,楊惠姍表示“這是每一個中國人都會關懷的事”。

  二00七年,對于楊惠姍來說是收獲的一年。就在今年早些時候,她的琉璃作品成為華人藝術的典范,入藏美國紐約康寧博物館。這一題為《澄明之悟》的作品,是一朵正在綻放的透明牡丹,意境深遠。同樣在今年,楊惠姍的作品巨型琉璃“翠盤”,成為大陸復原三百年前全本昆曲《長生殿》的經典道具。當舞臺上的“楊玉環”在“翠盤”上舞起霓裳羽衣時,楊惠姍的名字也留在了當代中國的戲曲史上。

  親歷了兩岸文化交流的二十年,如今,已將事業扎根于上海和臺北兩地的楊惠姍表示,希望借上海這座懷舊的城市,使琉璃創作煥發新光彩。

編輯:陽艷萍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