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布會 | 新聞人物

臺商講述呷哺成功之道:小火鍋里的大講究

時間:2012-02-14 10:44  來源:中國臺灣網

  中式快餐命門——標準化經營

  在大陸,食客走進任何一家呷哺店面,店面外觀內飾風格、菜品底料的外形口感種類都高度一致,幾乎感覺不到差異。賀光啟表示,標準化經營是以連鎖化為目標的呷哺公司管理的重要原則,而這種模式的建立也對呷哺的迅速壯大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眾所周知,由于中餐的特點,標準化經營一直是限制該行業發展的一個命門。在賀光啟看來,中餐本就難以量化,既然鎖定了“連鎖化”,建立各種標準就非常重要。賀光啟當年在呷哺開門營業前,為了研發底料,並建立起各種菜品的標準化,花了差不多兩年時間準備,最終細化到連一盤肉“多重、多少片、厚度”、各種菜品的擺放順序與形態等等細節都制作出了標準。

  誰也不會想到,呷哺在經過一年的磨合探索後,才在北京開設了第二家分店。也正是在這一年,呷哺建立起了自己的中央廚房配送係統,為全面擴張奠基。 每天淩晨三四點,當這個城市還在沉睡時,呷哺的中央廚房就已經燈火通明。從各個農副產品基地運送食材的貨車進進出出,在這個食材的中央集散地,各類蔬菜副食冷凍產品按照儲藏條件被分門別類,並以各店面為區域整理劃分。清晨六七點種,來自北京各個店面的運輸車從這里把需要的食材運走。

  在賀光啟眼中,餐飲業的門檻雖低,但連鎖企業的標準化建立非常重要,因為“表面的東西復制很容易,精神上的復制很難”。

  從2008年初的40家門店,到如今的200多家,呷哺的增速驚人,用餐品質卻依然高位運行,讓食客吃得舒心安心。這些成績的取得與當初辛苦建設的標準化密不可分。賀光啟對此表示,“標準化就像是一個模具,模具刻好之後,復制就容易的多”。

  發展壯大關鍵點——人才本土化

  呷哺良好的運營狀態背後,是一支強大的本土化團隊在運作支撐。與許多臺資企業大部分管理層是臺籍不同,呷哺從一開始便實行管理層的完全本土化。

  最初,賀光啟想從臺灣招聘人才負責經營,但那時由于兩岸沒有直航,人員來往很不方便,而且成本很高,況且賀光啟始終認為:呷哺呷哺總有一天要本土化。 盡管這在當時的臺資里很少見,但賀光啟覺得“只有大陸人更了解大陸的事情,由本土的人員來經營管理,在處理和解決問題起來更順利,還是要比外來的更好” 。

  即使現在,賀光啟在呷哺中也是個“光桿司令”——“公司從上到下就我一個臺灣人,剩下全是大陸的”。 正是對本土化的人才戰略的堅持,使呷哺在不斷發展壯大的過程中,並沒有遭遇到明顯的人才斷層的問題。 即使到了今天,賀光啟只要有機會到門市店,就要跟分店經理和服務員聊一聊,了解他們的生活與需求。但賀光啟面對未來還是有些憂心,“企業發展的關鍵點,歸根結底靠人才。發展得越快,對人才的選擇和培育就要花費更大精力。”

  執著追求——成功不是神話是必然

  1998年,第一家呷哺西單明珠開業,而今小火鍋已遍布北京,並擴展到上海、天津、東北等地。賀光啟認為,成功源自于明確的目標和執著追求,“任何一個臺商來之前,都要很清楚自己要做到什麼樣的階段,朝著那個方向努力,一定會成功”。

  呷哺自創立起有個不成文的規矩:每個城市都要力爭比肯德基多一家,也就是說,只要有進入的城市,呷哺一定要成為店數最多的餐飲企業。由此也不難看出賀光啟不落人後的性格。“我們要做就要做第一、做最好,呷哺一開始就不是奔著‘生存’和‘溫飽’來做,我們要做的是規模,是行業的龍頭和標準。沒有這些目標,也不會有呷哺的今天。”

  敏銳的市場嗅覺、行業高標準、合理的經營方式與用人制度、不斷強化核心競爭力、不斷豐富的本土人才儲備……任何一個輝煌的企業背後總有著相似的規律。在賀光啟1996年決定標準化經營呷哺伊始,似乎就預示出了這個企業的未來。這樣的成功看起來永遠像神話,實則卻是必然。(記者 李徽 楊麗)

瀏覽更多臺灣新聞

分享到:
編輯:李帥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