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時評:“兩岸好人”詮釋“中華文化之魂”

時間:2012-02-29 09:13  來源:台灣網

  一個民族的文化與人一樣,要有靈魂,也就是一個民族的核心價值觀。魯迅先生曾經説過:“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就有拼命硬幹的人,就有捨身求法的人,就有為民請命的人……他們是中國的脊梁。”在台灣網近日開設的“情係大陸,愛滿臺灣——兩岸好人特別專題”裏,就集合了這樣一群“中國脊梁”,他們的事跡和精神,不僅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延續,也為21世紀的中華民族樹立了一面鮮活的精神旗幟,塑造了一個強大的文化之魂。

  “兩岸好人”的事跡,不能不讓人聯想到“雷鋒精神”。50年來,雷鋒精神早已融入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血液與道德肌體,滋養著一代代人的心靈。無可否認的是,“雷鋒”是一種精神,也一種文化現象,而雷鋒的人格魅力、理念信念,更是早已跨越了意識形態的辯論,化作全世界人民心中的一種感動。當代中國人對“雷鋒精神”的呼喚,其實就是對“好人”的呼喚,而“兩岸好人”跨越了海峽,更是凝結了隔絕60多年兩岸中國人共同追求的中華文化底蘊、道德價值。

  “兩岸好人”的背後,有“愛”的影子。無論是“跨越海峽、跨越偏見”的臺灣女子張平宜、“最美鄉村女醫生”鐘晶,還是一家三代薪火相傳、捐資助學、熱心公益的漳浦臺胞陳瑞和一家,亦或是情係西安“海星之家”的臺灣美女大學生呂宜選、鄭偊君……他們“做好事”的最原始動力,都離不開一個“愛”字。當代人對“好人”的呼喚,其實也就是對人性溫暖的一種渴求、對真善美的一種崇敬。“兩岸好人”,滿足了人們對最本能的“愛”的渴求。

  “兩岸好人”的背後,是“快樂”的真諦。2月24日,來福建平潭考察的臺胞白先生發生車禍後被路過的3位當地年輕人及時送往醫院,在幫忙辦理好入院手續後,他們沒有留下姓名便悄然離去,後來被交警找到的救人者吳天真的話樸實無華卻令人深思:“我們助人,所以快樂。”“第二屆感動長沙十佳美德少年”劉柯貝被問到自己的志向時説,他不僅要做社區裏最小的義工,還要做社區裏堅持時間最長的義工,因為“想到自己能幫到別人,覺得非常充實和幸福”。

  無論是給予別人愛,還是在幫助別人時獲得自身的快樂,“兩岸好人”的背後,都凝結著一份中華文化傳統“仁者愛人”的優良品質。善於保存和發揚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是任何一個偉大民族不可缺少的品質。中華文化是兩岸中國人共同擁有的寶貴財富,新的時代,中華文化的內涵不斷豐富,但最精華的根基永遠不曾拋棄。從某種意義上説,是“兩岸好人”推動了我們這個時代的進步,是“兩岸好人”,塑造了中華民族強大的文化之魂。

  “雷鋒叔叔沒戶口,3月來4月走”——馬上就要進入3月了,學習雷鋒的活動又將在全國各地掀起高潮,但我們也不會忘記每年3月一過,“雷鋒”就消失的尷尬情形。從“兩岸好人”中,我們看到了一個融入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文化現象,它既有民族精神的根基,又代表時代的精神。是他們,讓我們在離開雷鋒50年後的今天,再次感受“雷鋒從不曾離開”的溫暖;是他們,讓“雷鋒”有了“戶口”,常住人民中間;是他們,為中華民族文化貢獻了不朽的精神財富。台灣網“兩岸好人特別專題”不僅是在為兩岸的“好人們”搭建展示風采的平臺,也志在引發兩岸民眾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共鳴。當海峽兩岸的每一個中國人都有了道德自覺與文化自覺,何愁一個強大的中華民族不早日立於世界之林呢?(台灣網評論員 趙靜)

瀏覽更多臺灣新聞

分享到:
編輯:李博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