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臺媒:臺北書展淪為賣場 不只人數有面子考驗智慧

時間:2012-02-07 14:13  來源:中國新聞網

  臺北國際書展6日最後一天,出版社祭出折扣及多項優惠,把書展變成大賣場。 圖片來源:臺灣《聯合晚報》

  據臺灣《聯合晚報》報道,今年臺北國際書展參觀人次再創新高,多數出版商卻認為,除了動漫館依然火熱,書展人潮其實變少了。但是,參展人次就是書展品質、活力的保證?

  今年書展邁入第二十屆,第一個十年正逢出版盛世,出版社要的是“面子”,參展無不精心設計攤位,且由編輯駐攤為讀者解釋理念。

  書展的第二個十年,網路書店掀起價格戰,出版社從“要面子”變成“要裏子”,參展是為了賣書賺錢。書展不但淪為大賣場,業務還取代編輯上場,“跳樓大殺價”的招牌掩蓋了攤位設計。

  人潮代表錢潮,當出版社把書展當“賺裏子”的場合,主辦單位必須打腫臉充胖子,參展人次只許一年比一年高,才能吸引出版社來年再參展。

  於是,書展竟比商展還重視“數字”。主辦單位每年公佈的攤位數、人次與銷售業績,奇跡似地與整體景氣逆向而行,年年創新高。

  對觀眾來説,人潮絕對不是書展的吸引力。當我們動一動手指、就可以在網路上用最便宜的價格買到任何一本書,到底有什麼可以説服愛書人,到一天涌入十萬人次的書展搶書?

  作家與展場設計才是書展的吸引力。今年書展有八百多場活動、七百多位作家參加,主題館的設計也相當用心,童書館更是令人眼睛一亮。

  今年書展最大亮點,是十二家港臺獨立出版社合作的“讀字車站”,將攤位變成充滿懷舊氛圍的車站。近年書展的最美麗攤位都由獨立出版社包辦,然而它們多半參展一兩年,便因資金不足而退場。

  明年書展將由臺當局“文化部”掌舵。如何在攤位與租金上做調整,讓中大型出版社兼顧“裏子與面子”,讓獨立出版社永續經營,讓書展不只是在人數上“有面子”,考驗智慧。

瀏覽更多臺灣新聞

分享到:
編輯:李迪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