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哈金、張翎現身臺北書展 對談地震與南京大屠殺

時間:2012-02-06 13:39  來源:中國新聞網

  2月4日,國際文壇知名的華人作家張翎和哈金,應邀出席臺北國際書展沙龍,朗讀各種的新作《睡吧,芙洛,睡吧》和《南京安魂曲》,縱談海外華人眼中的華美文學創作。中新社記者 賈國榮 攝

  中新網2月6日電 據臺灣《聯合報》報道,哈金、張翎兩位旅居海外的華裔作家,近年不約而同把目光轉向歷史,寫出《南京安魂曲》《余震》《金山》等小説。兩人4日聚首臺北國際書展,以“從海外華人眼中看華美文學創作”為題對談。

  為什麼選擇南京大屠殺這麼沉重的歷史題材?“我想跟過去建立關係!”哈金説,他想藉描寫歷史事件,重新了解中國和自己。他知道英美世界已有太多關於南京大屠殺的小説、傳記,“但我知道我必須寫完這個題材,才能繼續寫下去。”

  《余震》改編的電影《唐山大地震》,在大陸創下驚人票房。張翎説,電影的結局並不忠於原著。小説結尾女主角跟母親只是遙遙相望,選擇原諒或不原諒,都讓觀眾自己想像;電影卻讓母女抱頭痛哭。

  “我問馮小剛,你怎麼拍成大團圓啦?”張翎説,馮小剛説:“你不懂市場”,“這片子如果由歐洲拍,女主角就不見了;好萊塢拍,母女得遙望;但在中國就得抱頭痛哭。你要中國觀眾還是外國觀眾?”

  “我們常説中華民族是苦難的民族,但別的民族也是。”張翎説,他看到許多外國作家寫苦難,全書沒有任何悲傷痛苦的形容詞,只靠人物和情節震撼讀者,“這才是小説家的功力。”

  張翎用中文寫作、哈金則用英文寫作。張翎説,她讀哈金小説,覺得哈金的中文翻譯忠於原著,卻不如英文版流暢。而《金山》的英文翻譯雖不忠於原著,卻抓住了小説的精髓。

  《金山》有一段,哥哥帶著弟弟的骨灰壇回家。英文版譯者不知道這是中國習俗“帶靈魂回家”,英文讀者看完認為是“哥哥非常想念弟弟”。張翎認為,這正是小説想傳達的感情。

瀏覽更多臺灣新聞

分享到:
編輯:李迪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