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空污法”竟是財團遮羞布?民進黨的禍心你看出來了嘛

2018年06月28日 08:31:00來源:台灣網

  臺灣包袱鋪,老車機車難上路!我是提倡綠色出行、絕不承認是自己窮的大侃子~近幾年,大家對空污議題越來越關注,政府為解決這一問題也是頗下了一番工夫,如今藍天白雲又佔領了高地~不過當我們在晴空萬里中呼吸新鮮空氣時,對岸的寶島人民卻又深陷到了空污的泥潭中……

  25日,臺灣“空污法”正式“三讀”通過,民進黨不僅稱這是“16年來最大的‘修法’”,是“進步‘修法’”,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還公開自評為“修法”打100分,但遺憾的是,“最善聽民意”的蔡英文當局這次貌似又和民意背道而馳了。

  “砍民生用車抵換工廠排放”、“錯誤政策比貪污可怕”、“何不食肉糜?”、“只要是支援空污法的候選人一律拒絕投票!”“自己坐好車,叫人民換車!”……

  看過網友滿屏的謾罵指責後,侃爺很好奇這新版“空污法”裏有啥魔力能讓島民如此團結一致的對抗起了蔡當局?

  據了解,在臺“立法院”臨時會修正的“空氣污染防制法”中,除了將污染源管制範圍區分為移動及固定污染源外,未來對出廠10年以上車輛的排放標準也將更嚴,明定“排氣檢驗未過或未檢驗,最重可登出牌照”,同時新設立的“空氣品質維護區”也禁止老舊車輛通行,違者最重可處6萬元(新台幣,下同)的罰款;另外,“環保署”也將制定相關辦法,預計2020年7月,出廠10年以上的老舊車輛若不符合排放標準,行駛在一般道路上也將會被取締。

  要知道這一規定的出臺,預計將衝擊全臺百萬輛二行程機車和7.6萬輛一、二期柴油大貨車!有人直言這已經不是政治問題了,而是政策問題,“知道有多少家庭只能靠老車通勤為生嘛”。

  為此,臺灣網友紛紛嗆聲“上萬名車主將串聯所有親友團,選票制裁民進黨”、“別再想拿我們的選票”!還有人表示,這將會改變整個商業鏈以及多數民眾的生計,“誰有這麼多錢説換車就換車”,“你們買給我們開嗎?官員自己爽爽的坐專車,應該以身作則走路上下班做榜樣給我們學習,而不是自己坐好車,叫人民換車!臺灣人加油今年11月只要是支援‘空污法’的候選人一律拒絕投票!”。

  國民黨雲林縣長參選人張麗善也批評,民進黨仗著“立法院”多數壓榨全臺人民,綠營執政的縣市長,要麼悶不吭聲、要麼助紂為虐;更抨擊民進黨放著“非核家園”帶來的大量空污危害不管,卻把矛頭指向一般民眾日常使用的汽機車,“這一筆一筆帳,我們都會記下來,在年底的大選討回公道”。

  面對反對聲浪,“環保署長”李應元卻表示,空污就是要從固定源、移動源及逸散源三方面一起著手處理。

  “環保署”認為,移動污染源所排放的如PM2.5、CO等污染物總量,並不少於固定污染源,但過去車輛適用排放標準較為寬鬆,導致老舊高污染車輛成為臺灣空氣污染排放主要來源。李應元還以治理臺中空污為例,稱臺中市燃油的使用量是臺北市的兩倍,所以除了要管臺中火力發電廠外也要改善汽機車排放量,如此才能達到效果,“沒管工廠只管機車這種話,是沒良心的人、不了解的人説的”。

  對此,張麗善表示,對老舊的汽機車,確實應該加嚴管制,但她同時質疑“把減少移動污染源的排放量,拿去賣給工廠,變成可以合法增加固定污染源排放量,這是什麼道理?”。

  這也是此次“空污法”另一大爭議點:總量管制抵換規則

  啥意思?很簡單,就是指同一個“總量管制區”內,固定污染源(如工廠)可利用該區域改善移動污染源(如汽機車)所減少的排放量,以一定比例取得交易抵換的排放量。也就是説,將來企業或發電廠若無法達到消減空污量的目標,可以透過收購老舊車輛等方式取得排放量解套。

  在野黨對此直批,工廠等固定污染源所排出的廢氣怎能與車輛等移動污染源的排氣等同視之?環團人士也質疑:好不容易減少的污染排放,怎能再拿來賣給工廠?

  “可怕,‘良法美意’其實包藏禍心”!資深媒體人黃創夏一語中的地指出,蔡當局修訂的“空污法”,其實是一個替大財團工業污染遮羞以及擴大“用肺發電”、力推深澳燃煤電廠的解套方案。黃説如此一來,擁有“太上管轄權”的“行政院長”和“經濟部長”,就可以拿“空污量抵換”來力推深澳燃煤電廠了!

  還有更奇葩的呢:新“空污法”雖然加重罰款,但工廠能向有關部門買“排放額度”!

  民進黨這波操作真是看傻了侃爺了,論套路,民進黨説第二真是沒人敢稱第一了,難怪國民黨批這“進步‘修法’”是“打假球”了……

  如果説“空污法”不是民進黨為搶救年底選舉才祭出的鐵腕,那又是什麼呢?國民黨民代柯志恩給出了一個很合理的猜測!

  説到底,空污問題能引發臺灣社會如此大的熱議,皆因它與百姓生命健康息息相關,臺當局想解決這一問題那絕對是極好的,但若真在“修法”外還藏著什麼不為人知、上不得臺面的心思,而將臺灣空氣、環境、百姓置於災難中,那也做好付出代價的準備吧!

  聲明:本文為“臺灣包袱鋪”團隊投稿作品,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與台灣網無關。

[責任編輯:楊旋]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