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關注31條】因為這三條新措施臺灣影視業又有了“源頭活水”!

2018年03月14日 13:19:00來源:台灣網

  今年2月底,國務院臺辦、國家發展改革委經商中央組織部等29個部門發佈實施的《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讓臺商臺胞歡欣鼓舞。這其中第18、19、20條措施涉及兩岸影視業,大大放寬了臺灣人士參與大陸廣播電影電視的許可權。對於這幾項措施,島內影視業反應如何?撩叔來給大家做個報告。

  

  首先,我們得先來看看這三項措施的具體內容(以下內容摘自《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

  18.臺灣人士參與大陸廣播電視節目和電影、電視劇製作可不受數量限制

  19.大陸電影發行機構、廣播電視臺、視聽網站和有線電視網引進臺灣生産的電影、電視劇不做數量限制。

  20.放寬兩岸合拍電影、電視劇在主創人員比例、大陸元素、投資比例等方面的限制;取消收取兩岸電影合拍立項申報費用;縮短兩岸電視劇合拍立項階段故事梗概的審批時限。

  這三句話很簡單,也很容易理解。第18條針對臺灣影視從業人員,人數無限制;第19條針對臺灣作品,數量無限制;第20條針對內容規定和審批流程,統統放寬。

  就是這言簡意賅的3條規定,卻將對臺灣影視業産生巨大的影響。

  因為這份“大禮”,臺灣影視業又有了“源頭活水”

  臺灣《旺報》社評指出,對臺灣影視産業來説,這次新規定出臺,幾乎可視為是2008年開放兩岸合拍劇限制以來,最具體也最令産業期待的一次文件宣告。

  評論中提到,如今已不難看出臺灣影視産業受到大陸市場的影響明顯且立即。透過這次的31項措施,對長期在大陸市場經營的臺灣影視從業者來説,潛在利益終於成為實在受惠。

  因為這份“大禮”,臺灣影視業又有了“源頭活水”

  臺灣影音節目製作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楊繼昌説,“這是給臺灣低迷的影視行業,注入了一個強心針吶”,我們也能不再局限在島內。臺灣劇未來可以享受和大陸影視劇的同等待遇,並且沒有數量限制,這對臺灣的影視行業發展來説,是一個絕對正向的機遇。

  臺媒在評論中指出,站在臺灣立場,近年影視産業低迷不振,以本土劇成功的三立等電視臺,因本土劇漸漸失去吸引力,陸續傳出大幅裁員消息。臺灣電影産業長期陷在僵局,未來只會更加低迷。

  機遇來了,不應錯過,而有些人已經行動起來了!

  因為這份“大禮”,臺灣影視業又有了“源頭活水”

  四川臺商、亞臺青(成都)海峽兩岸青創園負責人郭弘揚就是最先動起來的一批。

  2017年下半年,有4家臺灣影視公司入駐郭弘揚的創業園,並希望形成合力聯手打造“成都海峽影視合作中心”。其中,“光影志”公司導演羅至中,作為演而優則導的知名臺灣導演,早在2016年就試水大陸網路電影。其導演作品《殺了我》,由大陸方製片,掀起網路觀看熱潮。郭弘揚説,羅導今年將有影視項目在成都落地的計劃。

  對於這一次大陸出臺的新政策,郭弘揚説,“31條新政策在島內掀起很大反響,臺商間都在相互轉發。政策的出臺,讓我們在川臺商吃了定心丸。”

  “過去臺資影視公司落地參與製作上,受主創人員比例、大陸元素、投資比例等限制,與陸方合作意願較低,陸方也因為兩岸影視合作存在內容審定及需要額外支付申報費用而多有顧慮。”郭弘揚説,如今31條新政策專項提出放寬及鼓勵臺灣影視業與大陸合作,相信4家落戶不久的臺灣影視公司將獲得更多發展信心,在臺灣影視業‘西進’中大有作為。”

  

  綜藝天王吳宗憲得知消息後也樂得開心,“幾十年了,總算等來了美好的結果。深深覺得文化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它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讓更多的分歧可以趨於認同。”

  吳宗憲呼籲臺灣“文化部長”鄭麗君:“臺灣這方面該出手了,我們是不是也應該要釋出一些善意呢?握在手中的橄欖枝,再不拋出去就要枯萎了!”

  其實吳宗憲曾多次透露出“臺灣演藝圈變成沙漠”的心聲,更向當局喊話,文創基金究竟花到哪去?他表示自己一輩子都在做文創事業,卻從沒拿過好處。他先前就希望,兩岸之間可以多做合作,如今看來指日可待。

  

  臺灣藝人董至成因偶像劇《流星花園》在大陸打開知名度。對於大陸出臺的31項措施,近期要到大陸拍戲的他説:“這無疑對我們是正面的。”過去大陸對臺雖沒有太多限制,但臺灣演員在當地只能佔1/3,對於新措施出臺,他樂見其成。

  他也透露大陸製作節目態度要求完美,不論是燈光、音效都是找專業團隊執行。不斷推陳出新,節目類型多變。他認為大陸在影視業的機會很多,鼓勵臺灣多和大陸交流。董至成表示,加強兩岸交流,彼此切磋不同火花,我覺得很好,受惠也不只演藝人員。他也讚:“比起韓劇,我們現在更愛看大陸劇,好看得不得了,我覺得他們的戲劇的進步,除了砸很多錢,他們劇本、歷史考究比我們強太多。我們常常亂演時代錯亂也沒錢訂做衣服,他們都是很講究的。”

  臺灣資深演員王道也感嘆:“五年前看(臺灣)偶像劇,五年後看大陸劇。”

  因為這份“大禮”,臺灣影視業又有了“源頭活水”

  不過機會來了,對於臺灣影視人員來説,挑戰也真實存在。《甄嬛傳》導演鄭曉龍表示,早期大陸戲劇向臺灣學習,他和不少臺灣影劇人士合作過,稱讚臺灣演員的敬業精神。對於解除限制他表示歡迎,但他也説,現在大陸拍戲不一定非得用臺灣演員,臺灣藝人應該要有危機感。

  因為這份“大禮”,臺灣影視業又有了“源頭活水”

  鄭曉龍到過臺灣三次,對臺灣印象很好,他説兩岸擁有共同的歷史,臺灣影視創作的題材,可以朝這個方向努力,才能進入大陸市場。

  在臺灣影視從業人員摩拳擦掌,準備大幹一番的時候,也有人在酸溜溜地説著“風涼話”。

  蔡當局“文化部長”鄭麗君在出席一項論壇時就説,對岸開放更多臺灣影視人才及作品進入,臺灣影視産業將面臨對岸潛規則內化的風險。

  因為這份“大禮”,臺灣影視業又有了“源頭活水”

  對此,《旺報》評論直接打臉。文章稱,31項措施只是提供臺灣更多便利,兩岸格局會不會因而改變,由臺灣如何回應決定。臺灣只會自我淪落,不會因大陸而毀滅。

  過去面對兩岸影視文化交流等開放項目時,是臺灣方面一直在喊“對等互惠”,根本無視于兩岸影視産業的差距懸殊,無論是産業環境、市場範疇、人才等皆是如此。臺媒表示,我們要求的對等,才是真正的不對等。如今,大陸方面大舉開放臺灣影視産業登陸,試問,臺灣方面敢不敢做同等程度的解禁?舉例來説,解除大陸電影來臺的年度配額限制。臺“文化部”能有這種膽識嗎?

  

  島內評論指出,臺灣對自己要有信心,面對大陸的31項措施,應該思考如何積極利用以求自我壯大。臺當局官員及某些人士與其擔心臺灣的影視業者會因為市場而自我審查,還不如想出高明的策略,讓臺灣的業者可以團結合作。若反向操作,“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將成為歷史的反諷。

  聲明:本文為“臺灣包袱鋪”團隊投稿作品,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與台灣網無關。

[責任編輯:高旭]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