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臺灣人衣食住行早就離不開大陸了 蔡當局“去中”陰謀無路走

2018年02月01日 10:37:00來源:台灣網

  臺灣包袱鋪,“中國製造”就是酷!我是熱衷買買買的敗家大侃子~説到買東西,不管是通過網路平臺還是實體店,或者出國旅遊帶個小紀念品之類的,總不乏見到“MADE IN CHINA”這個熟悉的字眼,當“中國(大陸)製造”遍佈世界各個角落時,與大陸一衣帶水、同根同源的臺灣,自然也是“共沐惠澤”啦。

  儘管民進黨長期以來“去中國化”的“小動作”不曾停止,但事實上,不管是藍營還是綠營,或者未具政黨顏色的臺灣民眾,在生活起居、飲食旅遊、影劇娛樂等各個層面,處處都已離不開大陸了,不誇張地説,大陸産的各形式商品如今已遍佈全臺灣!

  臺灣《旺報》有評論文章指出,臺灣人的一天,從喚醒人們的鬧鐘或手機開始,衣褲鞋襪、3C家電、學生文具、辦公室設備、傢具,三餐宵夜,再到晚間睡覺的床單寢具,還要加上電視劇、綜藝節目這樣的“精神食糧”……不管是吃的、穿的、用的、看的、玩的,哪一樣能離得開“MADE IN CHINA”?文章同時強調,就算是許多號稱“臺灣制”的商品,材料、零件等往往也是來自大陸,所謂“臺灣制”不過是在臺灣組裝而已。

  臺灣消費者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遊開雄也表示,早年受到大陸生産成本低等因素的影響,各地企業都會跑到大陸發展,以至於多數商品都從大陸産出,當時臺灣市場就有許多大陸商品在流通,到如今,臺灣小到鍋碗瓢盆,大到電腦、玩偶,甚至是如潛盾機類的高新科技産品都是“MADE IN CHINA”了。

  有臺灣網友還隨之感嘆:時代不一樣了,臺灣已經差大陸太多了。

  誠如前文提到的,大陸貨現如今不僅佔領了臺灣市場,連國際市場也離不開“MADE IN CHINA”了,比如蔡當局的日本“乾爹”及美國“爸爸”,也都是“中國(大陸)製造”的忠實粉絲呢!

  日本曾做過一項關於家中“中國(大陸)製造”商品的調查,結果顯示若想要全面捨棄“中國(大陸)製造”的話,日本人到最後會只剩下一條內褲不是其産出的;而在一本名為《離開中國製造的一年:一個美國家庭的生活曆險》的書中,這家人最終感慨,沒有“中國(大陸)製造”,生活一團糟

  曾幾何時,“MADE IN CHINA”被人嗤之以鼻,“沒有品牌”、“品質低下”、“價格便宜”等負面評價讓“中國(大陸)製造”在國際市場舉步維艱,臺灣的民眾也對大陸産品不放心;而過去對臺灣而言,最引以為傲就是“臺灣製造”的優良品質及創造出的很多“全球第一”之美譽。但隨著大陸的崛起,“中國(大陸)製造”也漸漸成長為可以“打遍天下無敵手”的狠角色,更從“廉價商標”變成了“品質保障”。

  臺灣《旺報》指出,現在愈來愈多“世界第一”的産品來自大陸而非臺灣,聽到最多的聲音也是,凡被大陸沾上邊的産品,沒人敢説第一,最多只能當老二。文章更指出,如今許多臺灣人都在用大陸貨,甚至也會像大陸朋友一樣,透過“淘寶”網購。

  “每次到大陸出差時,親友會托我在網路買服飾,一方面是省運費,另一方面是商品便宜、樣式多。”新北蘆洲的白領陳賜忠表示,有次自己因好奇在網上買了1件大陸産的衣服,想不到質料還不錯,跟以往的印象差很多,故而對大陸商品留下了好印象;另一位在板橋上班的沈志臣也説:“最近買的手搖磨豆機,就是大陸貨。雖是大陸商品,但網路評價很高,商品也十分很好用!”

  還有網友表示,就算自己沒有在大陸網站買貨,但其實臺灣的很多商品也都是賣家從大陸網購平臺進的貨

  此外,由於這些年大陸的移動支付技術與網購産業發展迅速,也有臺灣商家將目光投向了大陸的網購平臺,但最後只得無奈哀嘆“(臺灣)東西要賣到大陸真的不容易”、“如果商品沒特色,根本賣不動”。

  不僅如此,為了實現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的轉變,大陸企業近些年對産品品質的把控也比從前嚴格了許多,《旺報》認為,大陸如今正由“中國製造”向“中國品牌”進階,打頭陣的便是電子産品及科技産業。

  比如,現今在臺灣的電子市場中也隨處可見大陸産品的身影,一位筆記型電腦的使用者就表示,若未特別提起,並不會注意産品是産于大陸,因為在性能表現上,大陸産出的與臺灣本土及其他地區産品沒有差異,“可能是大陸制的品質進步了”;該民眾還説,自己與伴侶使用的手機也是大陸牌子,“雖然買了快1年,但不曾碰到嚴重故障,充電也很迅速,也許大陸已從‘山寨’生産向注重生産品質轉變了吧。”

  遺憾的是,這些年當大陸致力於“中國製造”的品牌打造時,民進黨當道的臺當局卻一直忙著詆毀大陸及“去中國化”,但實際上,不僅在文化上蔡當局的“去中國化”行為是妄想,就算在物質生活上臺灣也離不開大陸製造、輸入的各類型産品了,否則就像臺灣媒體和網友所説的,“去中國化”也只會讓臺灣“生活不像生活,文化不成文化”,而“可憐的民進黨”卻還在用幾十年前的刻板印象繼續標簽化大陸以自我催眠!

  聲明:本文為“臺灣包袱鋪”團隊投稿作品,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與台灣網無關。

[責任編輯:楊旋]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