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癡人”蔡英文再用“新南向”説夢話 巧立新名目繼續“詐騙”

2017年12月28日 07:29:00來源:台灣網

  臺灣包袱鋪,小心中套路!我是把臺灣新聞當綜藝節目看的大侃子~當然,天天有反轉、時時被打臉的蔡當局,鬧出來的笑話可比什麼八點檔、搞笑秀精彩多了。

  這兩天的好戲也是讓人應接不暇,繼小蔡的“夢想秀”後,她又上演了一齣“癡戀戲”,不過這次的對象不是“老相好”日本,而是“新歡”……

  蔡當局的“新歡”是誰?這還用問!當然是涉及“新南向政策”的各位情兒啦~~

  眾所週知,自蔡當局上任後,兩岸關係急凍,島內的旅遊業更一下子成了“重災區”,為此蔡當局可謂是敲鑼打鼓的推出了“新南向政策”,欲拓展國際市場並彌補因兩岸關係不佳而導致的陸客缺失問題。儘管外界為此爭議不斷,但蔡當局不為所動,可沒想到在12月13日,蔡辦突然宣稱自明年起裁撤掉“新南向辦公室”。

  也許大家會覺得反正這玩意兒也沒什麼用,撤了很好啊,但在蔡當局眼裏卻不是這樣的,人家給出的理由是,因“新南向辦公室”階段目標比預期更早完成,而且已逐漸“展現成效”,所以任務解除啦……

  不好意思,這理由給的,侃爺理解不了……畢竟依蔡辦稍早的估計,這“新南向辦公室”全年的預算執行率僅是四到五成啊,那如此低迷的執行效率是如何“提前完成”目標的?此外,根據臺灣“立法院”預算中心的報告,散落在臺當局各部會的新南向經費執行率也均欠佳,包括“內政部”、蔡英文辦公室、工程會在內的機構至七月底的執行率都不到5%。從這點看,臺當局宣稱“展現成效”,又是在説什麼?

  連續兩年關切“新南向政策”的“監委”江綺雯也質疑,“新南向”自推動以來,策略目標多次遊移,在全球與兩岸互動格局的定位不清,本就是不利於臺灣經貿發展的;同時,依據“投審會”資料顯示,“新南向政策”上路後,2016年9個指標公共投資金額僅2億2862萬美元,創5年最低,較2014年更大幅衰退67.6%。

  以上種種跡象都表明,蔡辦裁撤的理由又是“癡人説夢”了。但不管怎樣,“新南向辦公室”被撤掉總歸是一件好事兒吧。但,無反轉,不小蔡!

  蔡英文26日又指出,為配合“新南向”的最新情勢,自明年元旦起,臺當局“國安會”將成立“新南向政策項目小組”,由“國安會”秘書長嚴德發擔任召集人,統籌“新南向”策略及規劃幕僚工作,要以堅定的意志排除各種困難和阻力,逐步落實“新南向政策”的推動,更進一步做出了6點指示。同時還強調,未來“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也要進一步強化執行能量,可以成立“新南向工作小組”和“新南向政策項目小組”相互配合,深化並落實“新南向政策”的推動。

  這一裁一建的,確實讓人有點蒙圈,有人都不禁懷疑這是“假新聞”了。

  當然,這肯定是千真萬確的消息,但,蔡英文當局這一齣戲也確實讓人有點摸不清頭腦。不過還好,智慧的臺灣網友們給出了答案。

  看明白了吧各位,原來這“新南向政策項目小組”不過是換湯不換藥,目的就是繼續“撈錢”啊!

  其實,真的不怪對岸的兄弟們如此怒火中燒,因為蔡當局力推的“新南向政策”,為臺灣增加的不是觀光客與GDP,而是借觀光之名從事不法勾當的團夥……

  比如去年蔡當局因對泰國等地實行一連串的“免簽大放送”,使得泰國赴臺從事性交易人數激增。據臺當局“移民署”統計,自開放免簽後,赴臺賣淫的泰國籍人士從2016年的15人增加到了122人,而這122人僅僅是今年1至7月的統計結果。不僅如此,免簽舉措也方便了詐騙集團“赴臺取經”,更誇張的是,臺灣詐騙集團還開設了標榜“一週就能上手”的“短期研習班”,為境外同行“傳道受業”。

  比如南投茶園去年出現的“假觀光真打工”現象。據了解,去茶園打工的越南觀光客,主要是南投新住民的親朋,他們赴臺不僅吃住不用花錢,一天上工約7小時還可賺2000多元(新台幣,下同),來臺一趟賺個5、6萬不是難事兒,有“觀光客”還表示,下次要帶鄰居一起來!據當地茶工透露,3千採工中約近一成是“假觀光真打工”的。

  比如在南方“鄰邦”印尼與菲律賓方興未艾的反毒戰爭中,由於蔡當局的作為不足,臺灣不僅淪為了毒品輸出地和“制毒王國”,這毒害反撲更荼毒了臺灣民眾的健康。

  蔡英文上任來力推“新南向政策”,雖然小蔡自認為臺灣擁有“大陸不能比及”且非經濟力和政治力所能阻擋的軟實力,但別忘了,要想拓展國際市場真不能只靠簡單的經濟行為或文化行為。

  “監委”江綺雯曾一語點醒夢中人地表示,“新南向”國家多已將其國家發展計劃與大陸“一帶一路”倡議形成“戰略對接”的整合關係。顯然,通過政府層面的良性溝通可以事半功倍,但這恰是臺當局所欠缺的,“新南向”若想真正實施,官方或準官方的協商溝通必不可少,而要達到這一目標,解方還是在兩岸關係上,若處理不好,“新南向政策”只會成為民進黨徹頭徹尾的政治口號!

  聲明:本文為“臺灣包袱鋪”團隊投稿作品,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與台灣網無關。

[責任編輯:楊旋]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