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學而不思則罔!臺灣學測變革欲走大陸10年前的教育路

2017年10月11日 14:46:20來源:台灣網

  臺灣包袱鋪,寫作有難度!我是提筆困難、下筆崩潰,不是開不了頭就是收不了尾的大侃子~~

  最近,繼轟轟烈烈的“文言文鬧劇”後,臺灣又一重大教育變革出爐了——2018年的大學學科能力測驗首次將寫作單獨列為考科

  啥意思?侃爺給你們解釋一下:原來臺灣學測(類似大陸的高考)中的語文一科要考120分鐘,其中包括作文在內有3道非選題,臺灣的考試中心為了讓考生廣泛閱讀、培養其獨立思考與表達能力,故將明年該科學測非選題中的作文一項改為獨立施測,改後的“寫作能力測驗”考試時間為80分鐘,佔語文總成績的50%,包含“知性”與“感性”兩大題型。

  不得不説,這雖然是個好決定,但對臺灣的考生和家長來説,絕對算得上“噩耗”!

  要知道,對於自小學習詩詞歌賦、讀魯迅談朱自清的大陸考生來説,不管是中考還是高考,語文考試中的作文都絕對算得上是讓“無數英雄競折腰”的勁敵,更何況是對險些被刪減了文言文學習的臺灣考生來説了。

  愛因斯坦曾説:“讓學生獲得對各種價值的理解和感受是很重要的,他必須能真切地感受到美麗與道德的良善,否則他的專業知識只是使他更像一隻受過良好訓練的狗,而不是一個和諧發展的人。”

  大概臺灣不少的良師都與愛因斯坦有相同的教育理念,所以對於這項變革,多數教師是持肯定態度的,他們認為新學測讓臺灣教育界覺得驚艷之處是“重視思辨能力”。

  對此,臺灣補教的語文老師楊墨還談到,大陸的高考作文早在十多年前便轉向思辨能力,更稱臺灣學生的思辨能力如今“差陸生一截。”

  於是乎呢,此次新學測中的“知性”與“感性”兩大新題型被認為可以同時測驗臺灣學生的閱讀能力、整合能力、詮釋能力、論證能力、敘事能力、想像能力、抒情表意的技巧以及對社會議題的關懷等。另一補教語文老師邱德進一步解釋稱,“知性”文章評量重點是:正確解讀文字、圖表,並加以分析、歸納、提出自己的觀點;“感性”文章評量重點是:具體寫出個人實際生活經驗,真誠表達內心情感、發揮想像力。

  看到這裡,侃爺只想為臺灣考生默哀一分鐘……

  這還不算完呢,侃爺了解到,在“知性”考核中,試題會有1至3個寫作任務要考生必須在40分鐘內寫出約600字的文章,也許大陸考生看後會覺得,so easy啊,我們寫作文的最低要求那可是800字起步~但這對臺灣考生來説:太難了!!!

  這可不是侃爺黑“灣灣”的學生喲~畢竟這種應試寫作需要考生在下筆前必須先審清題目且構思好大綱後方能行之有效、寫之嚴謹,閱讀量不足、知識積累不夠、理解能力欠佳或缺乏有效的寫作訓練的話,根本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行雲流水,能別提拿高分了~

  大陸考生會“習以為常”是因為我們從小就被家長“逼”著從“人之初,性本善”背到“鋤禾日當午”、“床前明月光”,學完了之後還會在叔叔阿姨面前“表演”詩朗誦(蜜汁圍笑~~);上學後更是從課上學習拓展到課下閱讀,並以能在寫作文時引經據典,拽兩句名人名言、詩詞歌賦為傲。

  臺灣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主任須文蔚就曾以“國家競爭力的強大要從基礎的語文和文學閱讀能力開始培養”來評價大陸最新的教育改革,還表示大陸從小學開始就加強文言文教育,“古典詩詞或散文的譬喻,陸生都是隨口引來”,且陸生的閱讀量又非常大,這就導致臺生跟陸生間的語言能力差異非常大,“縱使是讀理工科的陸生,書寫和表達能力都高於臺灣文學院的學生”。

  而反觀臺灣教育呢,須文蔚以臺灣中學生為例,稱他們平均一年閱讀不到四本書,縱然有閱讀的機會也只剩下語文課,若連語文課都再不讀經典的文章,那臺灣年輕人的語言能力跟文學造詣真的很令人擔心。

  更何況臺灣的“文白之爭”亦由來已久,無論是小學還是初中,都以白話文為主。這不,前不久蔡當局還欲刪減高中文言文的比例呢嘛,好在因“不得民心”未能成果。

  想想也真是後怕,萬一真如其願了,那臺灣年輕一代丟失的豈止是學習中華經典文化的機會?如網友張良驊所説,蔡當局刪減文言文必會引起其對中華文化乃至“兩岸同屬一中”認同的疏遠,更重要的是,此舉必然也會降低他們對包括文言文在內的中文閱讀、書寫和表達能力。

  臺灣前“文化部長”龍應臺就曾表示,文言文是漢語的淬煉藝術;臺灣語文老師歐陽宜璋也説,考生雖用白話文寫作,但不少題目是先讓學生看文言文,再發表心得,因此學生必須具備理解古文的能力。

  説了這麼多,大家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臺灣的考生和家長會對“寫作”這一新學測如此擔憂了吧~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寫作也好閱讀也罷,都非一朝一夕即可完成的,也不是靠在補教班搞個集訓或模擬個考試就能應付的差事,它需要通古識今的文化作積澱,而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正是經過千百年來潛移默化的産物,不學習好它,臺灣年輕一代如何與陸生拼思辨、談古今、講中外?

  誠如國臺辦新聞發言人安峰山所説:在教育和文化領域搞“去中國化”,圖謀割裂臺灣與中華文化的血脈聯繫,只會傷害臺灣社會,荼毒臺灣的年輕一代

  所幸,現在臺灣教育界已經出現有識之士了,侃爺衷心希望這次的學測變革不會又是“鬧劇”一場,更真心期盼臺灣年輕一代可以藉此多學習中華文化,以免出現“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尷尬場面。

  聲明:本文為“臺灣包袱鋪”團隊投稿作品,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與台灣網無關。

[責任編輯:楊旋]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