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臺媒評論:蘇巧慧們“反中”變反智 但卻忘了一件事

2018年12月12日 07:36:00來源:台灣網

  台灣網12月12日訊 大陸通訊廠商華為贊助新北市政府歡樂耶誕城活動,卻引發民進黨籍“立委”蘇巧慧抨擊,聲言有“資安外泄”疑慮云云。對此,臺灣“中時電子報”發表評論文章説:蘇巧慧是剛剛輸掉新北市長選舉的蘇貞昌的女兒,此舉不是在找理由報復,就是操作“反中”情緒,否則怎麼可能犯下這種常識性的錯誤。

  文章指出,正值華為副董事長孟晚舟被加拿大拘押的敏感時刻,歐美日等國確實以“國安”為理由,加大對華為通訊設備的“管控”力度。但所謂的“管控”,都針對其所謂的“資安疑慮”問題,並未全面禁止華為産品,蘇巧慧連廣告贊助都扣上“影響‘國安’”大帽子,動機怪異,難免引人猜疑。

  文章表示,國美不斷挑動貿易摩擦,企圖遏制“中國製造”,加大力度防堵中興、華為等大陸通訊廠商,並向其他盟國施壓,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陸續排除華為參與政府採購投標,但西方國家所有禁令,都只針對資通設備及服務,無關一般消費者使用的手機等日常電子産品。

  其實在資安保護問題上,NCC(臺灣通訊傳播委員會)行動並不落人後,早已修訂了相關“法規”。在實務層面,NCC早就以“國安”為理由,要求電信業者在架設系統時,不得使用大陸生産的核心網路及基地臺相關設備。換句話説,美歐日等國針對華為所做的限制措施,臺灣早已實施,並未寬待華為。

  需要澄清的是,華為一方面是全球重要的資通設備生産商,另一方面也是手機等電子産品的全球知名品牌,尤其在亞洲、非洲等開發中國家和地區是銷量靠前的重要品牌。即便是對華為最不友好的美國,針對手機的管控措施,也僅限于電信服務商陸續終止與華為手機的合作,並不能阻撓華為作為一般手機産品的銷售,而華為在全球範圍內仍可照常使用。

  換句話説,作為一般消費産品的華為手機,不應受到波及。其作為消費品所做的廣告宣傳,只要不違反當局有關規定,就不應該被特別拿出來放大檢視。事實上,正如新北市觀傳局長陳國君所指出,臺當局“部會”、地方政府舉辦的不少活動,很多都是由大陸品牌贊助,新北市的活動並非特例。國民黨籍“立委”林奕華舉例,臺當局“文化部”主辦的金曲獎和金馬獎,今年也都接受大陸騰訊公司和OPPO的贊助,其作為一般消費産品的性質與華為手機並無多大差別。對此,執政黨和主管“部會”不能選擇性對待。

  文章表示,如果臺當局真的認為華為手機具有“資安風險”,可以規範特定人員,如臺當局高層官員、安全部門有關公職人員,或特定區域如軍隊營區、當局敏感單位等的使用。但按照同樣邏輯,其他有類似“泄密”疑慮的軟硬體,都應該納入同樣的規範,因為許多手機軟體也同樣具有定位、資訊傳輸等功能,可能導致不可預期的“泄密”問題。

  對一般大眾而言,並不涉及敏感訊息外泄問題,一般生活或商務層面的應用,也不會導致公共風險,至於活動贊助和廣告宣傳,更是完全與資安無涉。針對這一層面的問題,臺當局應該交由一般消費者自己評估,由自己決定是否購買使用。

  實際上,完全禁止銷售華為手機,在實際操作面幾乎不可行,即便消費者不能在臺灣內購買,只要有足夠誘因,仍然可以在其他合法銷售的國家和地區購買,除非臺當局能夠完全禁絕,甚至連入境時都要嚴格檢查,否則,根本無法阻止華為手機的流通。

  文章最後指出,世界已進入資訊流通高度發達的時代,人員往來日益頻密,必然帶來資訊流通的無國界問題,臺當局能做的不是限制,而是規範,並針對可能的公共風險預加防範。任何超出這一層次的干預,特別是涉及個體層面的干預,都可能帶來負面效果,反而可能侵犯民眾個人的隱私以及選擇權。對於高揚“自由民主”價值的臺灣來説,尤其需要慎重使用所謂的“國安”理由,以免給民眾帶來不必要的傷害。(台灣網 娟子)

[責任編輯:郭碧娟]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