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大陸記者駐點臺灣的年度記事:感受焦慮 看見鄉愁

2017年12月29日 15:16:00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12月29日電 題:採訪手記:新華社記者駐點臺灣的年度記事

  新華社記者

  2017年的臺灣,籠罩在“低氣壓”的社會氛圍下。由於兩岸關係陷於僵局,島內經濟民生深受影響。民進黨當局不思紓解臺灣之困,反而推動“去中國化”,沉迷于操弄政治權謀,導致社會爭議不斷,民怨四起。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兩岸同胞交流融合呈現生動圖景,特別是在兩岸開啟交流30週年之際,臺灣同胞深情講述“兩岸一家親”的動人故事,熱忱表達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的迫切呼聲。一年來,新華社記者深入寶島各地,用心看見臺灣、報道臺灣。在他們的採訪本裏,有哪些記憶耐人尋味,就聽聽他們的歲末講述。

  感受“焦慮”

  記者劉歡(1月5日至4月4日在臺駐點):

  2017年農曆春節,我來到日月潭採訪。這是民進黨當局上臺後的第一個春節。與此前八年顯著不同,這個大陸游客來臺時的必遊景點在“黃金假期”裏顯得冷冷清清。

  日月潭玄光碼頭的阿婆茶葉蛋店前,以往排著長隊的購買人潮已不復見。阿婆説,現在大陸游客來得少了,生意差了很多。曾經熙熙攘攘的環湖自行車道也是車流稀疏。租借自行車的老闆無奈地感嘆“生意做不下去了”。

  大陸游客人數驟減,主要原因在於民進黨當局不承認“九二共識”,“去中國化”動作不斷,以及縱容島內“臺獨”勢力作亂,使兩岸關係發展的良好氛圍遭到破壞,讓大陸民眾赴臺旅遊意願明顯降低。我在臺灣各地採訪時了解到,兩岸交流放緩對臺灣經濟民生的負面影響不斷加深,百姓深感憂慮,對當局相關政策強烈不滿。南投縣計程車司機白義詮對我説,“政客不知底層人想什麼、過得怎麼樣。這樣下去,臺灣經濟會越來越慘。”

  看見“鄉愁”

  記者章利新(4月3日至7月1日在臺駐點):

  今年駐臺期間,我印象最深的是採訪台灣作家齊邦媛和學者薛仁明。他們身上有同一種對中國文化和歷史的驕傲,也有同一種對臺灣現狀的憂傷。

  93歲的齊邦媛不會上網,和外界聯繫主要靠寫信。我給她寫電子郵件約訪,她手寫了回信,由助理掃描成電子版再發郵件給我。看到齊老師的工整字跡,我感到特別溫暖親切。

  在她創作《巨流河》的書桌旁,我們聊了三個多小時。當了一輩子老師,她像備課一樣認真準備受訪,在紙上寫下每個問題的回答要點。談到朱光潛、吳宓、錢穆這些老師,她滿懷深情。她説自己最大的受益就是培養了文化的“品味”。

  採訪中,齊邦媛用得最多的詞是“惆悵”。這種惆悵不僅來自她親身經歷的從巨流河到啞口海的百年漂泊,也源自臺灣社會對這段歷史的普遍淡漠。她説,寫這本書的初衷就是要讓臺灣年輕人記住這段歷史。

  幾次見到薛仁明,他都一身中式布衣,在課堂上把《論語》《史記》等中國文化經典講得“光明喜氣”。他説“裏面有中國人的精氣神”。在臺北課堂上只有20多個聽眾,平均年齡近60歲。這是薛老師憂心之處。他説,在大陸上課,聽眾多而且年輕。

  在臺北,我聽過多個名師的國學講座,聽眾情況大體相似。由於“獨”派勢力長期操弄“去中國化”,不少臺灣年輕人對中國傳統文化失去了感覺和感情。薛仁明説,如果今天他只能在臺灣講課,會陷入深深的無力。幸好在大陸,傳統文化正在興起。

  關注青年

  記者何自力(6月30日至9月27日在臺駐點):

  不確定的兩岸關係形勢,不開放的心態,不知所措的産業方向,是臺灣看不清未來的“罩門”。這是我今年駐臺期間聽到許多采訪對象的一致感慨。島內經濟不景氣,青年普遍淪為低薪一族。據臺統計單位調查,島內三分之一受雇者月薪不到3萬元新台幣。

  我也看到,面對困境,越來越多臺灣青年開始覺醒。通過參與兩岸交流,他們日漸感受到大陸發展機遇大、政策好。尤其是大陸的創業創新熱潮,正激發出臺灣青年搶搭大陸發展快車的熱望。

  年初,廈門航空赴臺招聘臺灣籍空服員,吸引約2300名臺灣青年踴躍應聘,最終有60人入圍。我採訪了解到,作為“臺灣青年就業創業基地”,廈航還將把臺籍人才招聘拓展到機務維修工程師等專業。

  臺灣《聯合報》調查發現,有超過五成的臺灣年輕人願意前往大陸就業,四成民眾願意讓子女到大陸就讀。臺灣民眾願意“西進”就業、生活、讓子女前往就學或定居的比例均創新高。

  十九大報告提出,將擴大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實現互利互惠,逐步為臺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我相信,大陸方面的政策會吸引更多臺灣青年參與兩岸交流,從中找到機會,成就夢想。

  還原歷史

  記者劉剛(9月26日至12月24日在臺駐點):

  30年前,臺灣一群大陸籍老兵衝破阻隔兩岸近40年的藩籬返鄉探親,為兩岸恢復交流打開了一扇門。圍繞兩岸開啟交流30週年的主題,我們採訪了島內的老兵、大陸配偶、媒體人、旅遊業者、專家學者等,通過報道他們的人生故事,還原兩岸交流的歷史脈絡。

  我們採訪的島內人士中,有當年參與推動老兵“回家”運動的重要成員楊祖珺、王曉波,有帶著老兵骨灰魂歸大陸的高秉涵,有發起兩岸小天使活動的翁林澄,有致力推動兩岸文博交流的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周功鑫,以及嫁來臺灣的多位大陸配偶等。他們參與兩岸交流的堅持讓我感動又有些心酸。在民進黨當局舉辦的紀念活動中,很難看到這些重要歷史見證人的身影。“諷刺的是,現在搞‘臺獨’的人卻標榜自己是促成老兵回家、推動兩岸破冰的功臣。”楊祖珺憤慨地説。

  這種歷史錯亂在島內還有很多。在民進黨當局和“臺獨”政客操弄下,兩岸交流的歷史、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歷史,甚或數百年臺灣史,都被改得面目全非。

  在當下的臺灣,敢於大聲講出歷史真相的人常被打壓,敢於大聲促統者更遭迫害。就在我結束駐點前幾天,王炳忠、侯漢廷等4名新黨青年黨工突遭臺檢調機關搜索、偵訊,此事震動了臺灣社會。

  “只因為我們堅決反對‘臺獨’、支援兩岸和平統一,就遭受當局無情的政治迫害,但我們不會放棄使命。”侯漢廷説。王炳忠則表示,“我要為更多已開始在思考臺灣命運的同胞發出聲音,讓更多人思考臺灣要面對的問題”。

  真心希望如王炳忠所願,廣大臺灣同胞能深刻思考臺灣的前途,做出正確選擇。

[責任編輯:張曉靜]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