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外來投資佔比低 島內資金不買賬 臺灣經濟弊病纏身積重難返

2017年12月25日 07:25:00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本報記者 柴逸扉 文/圖

  因不滿“勞動基準法”修法,臺灣多個勞工團體近日發動遊行,要求臺灣當局行政機構撤回此次修法。

  據臺灣媒體報道,2015年臺灣吸引僑外資投資案例1952件,2016年為1909件,今年截至12月初有1671件,連續3年下滑。聯合國“世界投資報告”數據顯示,2016年世界各經濟體外來直接投資存量佔GDP的比重平均約為35%,臺灣只有14.2%,比率明顯偏低。

  外商投資減少的同時,臺灣本土企業也不斷出走,內資同樣在流失。臺灣工商協進會理事長林伯豐表示,投資環境友善化是首要課題,當局若有心增加臺灣的投資,前提是必須鼓勵內資繼續在臺灣投資,外資就會進來。“內資都不投資,外資為何要來?”

  “五缺”問題很嚴重

  為什麼外資企業和本地企業不願在臺灣投資?在眾多因素中,被提及最多的就是“五缺”問題——缺水、缺電、缺地、缺才、缺工。

  外商方面,臺北美國商會、歐洲商會等團體的年度報告連續反映,外商來臺投資面臨水電供應不穩、中北部地區土地供給不足、中南部招募不到所需專業技術人才等困難;而在前不久舉行的臺灣工商協進會與臺“行政院長”賴清德進行的早餐會上,工商團體也圍繞“五缺”的後續規劃問題作討論建言。

  在“五缺”中,首當其衝的是“缺電”。由於民進黨在沒有推出配套舉措的情況下推進“非核家園”,造成島內大幅度缺電,如今臺灣又因為冬季霧霾而削減燃煤發電量,更造成電力的“雪上加霜”。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就曾表示,臺積電的晶圓流水線必須24小時運轉,停電一秒鐘就會造成重大損失。由此可見,如果缺電,企業家的投資興趣就可能大為減少。

  而在“缺才”和“缺工”方面,臺灣的薪資不具備競爭力,包含“一例一休”政策的“勞動基準法”雖然一再修正,但還是沒有解決勞工如何避免長時間加班、過勞工作的問題。

  此外,臺灣地區山坡陡峭、雨勢集中、河川短促,加上人口密度高、當局管理不善,形成“缺水”;地狹人稠、部分財團屯積工業用地圖利,造成“缺地”。這“五缺”因素影響了本土和外資企業在臺發展的積極性。

[責任編輯:郭碧娟]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