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各地幹部群眾盛讚新中國成立60週年慶祝盛典

時間:2009-10-04 08:12   來源:人民日報

  10月1日10時,首都各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週年大會在北京開始舉行。 新華社記者 陳樹根 攝

  連日來,全國各地各族幹部群眾仍然沉浸在國慶60週年慶祝盛典的激動之中,仍有許多人通過電視、網路等媒體繼續觀看新中國成立60週年盛大慶典。盛世盛典讓各地幹部群眾激情滿懷,心潮澎湃。“只有共産黨能夠救中國、富中國、強中國”,成為人們抒發內心情感的強音。

  國慶盛典精彩震撼

  神州大地激情涌動

  10月1日,江西省瑞金市,曾參加過1931年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次閱兵典禮的96歲老紅軍劉家祁,同附近學校的100多名學生一起觀看了電視直播的國慶大閱兵。“軍強國安,國安民富。只要堅持中國共産黨的領導,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偉大祖國一定會更加繁榮昌盛。”收看盛大國慶閱兵後,這位老紅軍激動的心情久久難以平靜。

  青海格爾木市公路運輸管理處察爾汗運管所所長靳源10月1日早晨9時剛下夜班,回到家裏就打開電視收看慶典。他説,在共産黨的領導下,青藏公路、青藏鐵路相繼通車,圓了幾代高原人的夢,“沒有共産黨就沒有新中國”。 

  “新中國60年的發展進步充分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胡錦濤總書記國慶講話,引起深圳市社科院院長樂正的強烈共鳴,“深圳正是因為解放思想,敢闖敢試,才能在短短的30年裏發展成為綜合經濟實力、技術創新能力、國際競爭力很強的現代化大都市。沒有我們黨的正確領導,就沒有‘國強民安’,就沒有深圳的今天。”

  遼寧瀋陽北二路一家品牌汽車專賣店的主管常永福通過電視觀看了國慶閱兵後,連聲説震撼。“平時可能對自己身邊的變化不太注意,但是這個時候看了激動人心的國慶閱兵,能夠充分感受普天同慶的氣氛,更能感到我們的國家確確實實變得強大了。”

  “能登上金水橋畔的觀禮臺,親眼目睹盛大閱兵儀式和群眾遊行,我感到無比的光榮與驕傲!”作為四川省醫療衛生界的惟一代表,國慶當天,全國勞模、四川省白內障專科醫院院長王明舉登上觀禮臺,見證了這一歷史時刻。“看著部隊雄赳赳氣昂昂地行進,看著遊行群眾歡天喜地地走過來,我感到祖國越來越強大,前景越來越輝煌。”王明舉還激動地説,聯歡晚會上,胡錦濤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與群眾手拉著手一起跳舞,“這個場景特別感人,體現了黨和人民的魚水深情,讓我終生難忘。”

這是擺放在天安門廣場中心的“普天同慶”巨型花籃(10月2日攝)。新華社發(何建勇 攝)

  黨的領導堅強有力

  中華民族走向復興

  湖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薛其林説,回顧新中國60年的歷程,在中國共産黨的正確領導下,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民戰勝了各種困難,譜寫了一曲又一曲可歌可泣的壯麗凱歌,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人間奇跡,走上了民族復興的偉大道路。

  “是什麼讓中國走上了加快發展之路?毫無疑問,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全球矚目的中國模式。歷史表明,只有共産黨能夠救中國、富中國、強中國。”盛大的慶典活動讓福州市長樂國際機場邊檢站副政委王喜東至今仍激動不已。

  天津大學化工學院的王靜康院士觀看國慶慶典後,激動地寫下一副對聯:“歷史見證,八十八年黨旗引領中國由勝利走向勝利;中華振興,六十週年建國立業越艱難險阻屹立世界”。

  10月1日一大早,陜西榆林市榆陽區小紀汗鄉大紀汗村黨支部書記張發林就趕著下地收莊稼,以免耽誤了回來和村民們一起觀看國慶慶典。他説:“胡錦濤總書記去年10月28日來到我們鄉考察。咱們國家富強了,農民也富裕了,請總書記放心,我們農民一定種好地、過好日子。”

  “感謝偉大的中國共産黨,是黨的好政策讓赫哲族人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黑龍江省同江市赫哲族退休幹部何淑榮説,“以前祖輩都生活在地窨子裏,靠打魚為生,生活十分艱難。現在赫哲族同胞家家蓋的是紅磚綠瓦房。通過發展農業、産品加工和旅遊,我們的日子一定會越過越紅火。”

  “能過上今天的幸福生活,就因為咱們有黨的堅強領導!”在河北撫寧縣英武山村,村支書李家庚還沉浸在收看國慶慶典直播的感動中。他説:“我們要把山村建設得更美好,這才是對黨和國家、對人民最好的回報!”

  收看電視直播後,廣西壯族自治區扶貧辦公室主任胡德才感慨不已,“1978年到2008年,廣西絕對貧困發生率從70%下降到了2%以下,各族群眾生活實現了由貧困向小康邁進的歷史性跨越。這些發展成就充分説明,沒有共産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60年風雨兼程,儘管前路依然艱辛,但我們充滿信心,中國共産黨有能力引領中國航船走向新的勝利。”共青團黑龍江省委書記張恩亮的話,道出了廣大幹部群眾的共同心聲。(記者胡謀、周東平、劉裕國、陳傑、趙鵬、王明浩、王樂文、龐革平、曹紅濤、任江華、朱虹、肖遙、王偉健、謝建偉采寫)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臺灣新聞 兩岸新聞

編輯:陽艷萍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