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民生紓民困聽民意 人民感受是司法改革風向標

時間:2010-03-12 15:17   來源:人民網
  司法過程如何更注重民生?法院審判如何更加公開透明?執行難如何破解?司法隊伍如何保持公正廉潔?這些是人民群眾對法院工作的期待,也是下一步司法體制改革的重點。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王勝俊所作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顯示出,人民群眾的感受是司法改革的風向標;法院司法改革的具體推進也可以總結為:保民生、紓民困、聽民意。

  保民生是人民法院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為人民司法”的內在要求。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指出,在過去的一年裏,為更好地指導地方各級人民法院依法審理涉農案件、房地産糾紛案件,以及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相關的物業糾紛,最高人民法院出臺了一系列司法解釋和指導意見,可以看作是“保民生”的具體落實。在司法促進經濟發展、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總體要求下,民生就是大局。司法是社會公正的底線,司法公正不但要實現,而且要以人民群眾看得見、感受得到的方式實現,只有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得到維護,經濟社會發展才能以良性態勢前行。

  紓民困是司法人文關懷的體現,也是“能動司法”的內涵之一。據報道,自2001年以來,我國每年刑事犯罪立案均在400萬件以上,刑事案件中約有80%的受害人或其家屬得不到賠償。對這些“因案致貧”的困難群眾,需要伸出司法的救助之手。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指出,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按時完成了中央部署的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改革,這正是“紓民困”的具體體現。此外,人民法院還積極推進司法便民工作,在訴訟服務、調查取證、檔案查詢、公民旁聽庭審等方面為群眾提供便利,去年一年,依法為當事人減、緩、免交訴訟費7.6億元。

  聽民意是人民法院對人民群眾呼聲的回應,也是改進自身機制、司法改革向縱深推進的助動器。執行難、司法廉潔等問題,是人民群眾最關心的話題,人民法院對此予以高度重視。去年,“全國法院被執行人資訊查詢平臺”的開通,各地法院“裁判文書上網”,全國各級法院“立案信訪窗口”建設的加強,向社會公佈違紀違法舉報網站和舉報電話,積極辦理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建議、提案等舉措,都是人民法院打開大門辦案、聽取民意的積極反應。我們有理由進一步期待,民意的表達更有序,民意的聽取更有效。

  去年一年,最高人民法院和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在保民生、紓民困、聽民意方面表現出了相當的誠意與善意。人民法院只有不斷回應群眾呼聲,不斷從基層的法治現場出發,才能持續地獲得人民群眾的信任,更好地維護法治尊嚴和法院權威。與此同時,通過人民法院的能動調解、公開審判等司法活動的熏陶,人民群眾也需要進一步樹立法治信仰,認同法治理念,熟悉法律規則。只有人民法院和人民群眾雙向互動,良性溝通,將人民群眾的感受作為司法改革的風向標,才能將下一步的改革推向深入、落到實處。
編輯:楊雲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