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交通:“血管”通達八方 佈局突出“三通”

時間:2009-07-31 08:42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國務院關於支援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出臺之後,作為海峽西岸經濟區主體的福建省,服務周邊地區發展、拓展兩岸交流合作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此前數年和當前,在中央和國家有關部委的支援下,福建以鐵路、高速公路、海空港為主骨架主樞紐,大力推進和完善海峽西岸現代化綜合交通網路建設,服務福建及周邊地區發展、拓展海峽兩岸交流與合作的對外開放綜合通道已初具規模。

  鐵路:5條“快鐵”擔綱海西路網

  自2004年福建省和鐵道部簽署《關於加快福建鐵路建設有關問題的會議紀要》以來,海峽西岸經濟區鐵路建設掀開新的一頁。按照“構築快速鐵路,加強出海通道,貫通區域線路,完善海西路網”的鐵路發展思路,福建省“十一五”期間主要建設溫福、福廈、廈深、龍廈、向莆等5條快速鐵路。

  這5條雙線、時速均在200公里以上的快速鐵路建設里程總長約1150復線公里,總投資約1000億元。至2008年底,溫福鐵路累計完成投資120.5億元;福廈鐵路累計完成投資113.6億元;龍廈鐵路累計完成投資30.85億元,線下工程大部分完成,將於2010年6月建成通車;廈深鐵路累計完成投資27億元,線下工程施工全面加快,將於2011年底基本建成;向莆鐵路累計完成投資34億元,線下工程施工全力推進,將於2012年底基本鋪通。

  2009年,全國將建成開通5條鐵路客運專線,其中福建就佔了兩條(溫福和福廈鐵路)。屆時,福州至上海只需5小時,福州至廈門只需1.5小時,福建鐵路將結束沒有快速鐵路的歷史。

  另外,肖厝通港鐵路建成投産,莆田湄洲灣北岸,福州可門、江陰港口鐵路支線和福州北站改造,以及寧德站、福州南站、廈門西站綜合樞紐等項目先後開工建設,加上地方超額完成的徵遷投資,至2008年底已完成投資約350億元,是福建省鐵路建設歷史投資總和的3倍。

  高速公路:“三縱八橫”連接四面八方

  在2008年至2020年海峽西岸經濟區高速公路網佈局規劃中,福建省大力打造“三縱八橫”高速公路幹線網路。

  “三縱”中的第一縱,“沈(陽)海(口)線”福鼎(分水關)至詔安(汾水關)段,是沿海對接兩洲(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連接港澳的交通大動脈,全長649公里,現已建成通車。第二縱,“沈海復線”福鼎(沙埕)至詔安(霞葛)段,是海西沿海區域內陸縣市間的交通大動脈,全長690公里。第三縱,國高“長(春)深(圳)線”閩北松溪至閩西武平段,是山區對接兩洲的便捷大通道。目前,二縱、三縱都在加緊建設中。

  “八橫”建設也已展開。“八橫”即“寧(德)上(饒)線”寧德至武夷山段、“(北)京臺(北)線”的浦城至福州段、“福(州)銀(川)線”福州至邵武段、海西網莆田至永定高速公路、泉(州)南(寧)線”泉州至寧化段、海西網廈門至沙縣高速公路、“廈(門)成(都)線”廈門至長汀段、海西網漳州古雷至武平高速公路。

  海西新規劃高速公路網將連接鄰省11個海峽西岸經濟區城市,有17個高速公路陸路出口通往相鄰省份,其中通往長三角6個,通往珠三角4個,通往中西部地區7個,並留有若干個出口通往臺灣。

  海空港:更新佈局突出“三通”

  在福建省出臺的鼓勵投資的相關優惠政策中,加大“兩集兩散”重點港區的開發力度,推進沿海城市與臺灣地區的海上直航,佔有較大比重。2008年,通過爭取中央支援和統籌省級交通規費等,福建安排港航建設資金2億元,用於港口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同時,省級預算內安排對臺“三通”專項資金2700萬元,重點用於改造客運站、增設通關通道、新增客運船舶、完善配套服務,推進對臺海運工作。

  海港方面,4年多來,福建省新增萬噸級以上泊位33個,新增貨物吞吐能力8600萬噸、集裝箱吞吐能力373萬標箱。按照《福建省沿海港口佈局規劃》提出的目標,到2020年,全省沿海港口佈局結構和功能將趨於完善,以集裝箱幹線運輸為重點的廈門港、福州港江陰港區和以散貨運輸為重點的湄洲灣、羅源灣兩個散貨轉運中心,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化程度將大大高於當前。全省沿海港口吞吐量將超6億噸,集裝箱吞吐量可達2800萬標箱。

  空港方面,福建省在已擁有福州、廈門2個幹線機場和晉江、武夷山、連城3個支線機場的基礎上,正著手三明、莆田等機場的前期工作,爭取在國家的支援下開闢海峽中路新航線。

  一通帶百通。四通八達的交通網構築了海西服務周邊地區對外開放的“血管”,而借此形成的物流、人流、資金流、資訊流則是血管中川流不息的血液。它們擔負著運送海峽西岸經濟發展的“營養物質”,必將對全國區域經濟的發展和對外開放格局産生積極的影響。■ 本報記者 章文秀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臺灣新聞 兩岸新聞

編輯:陽艷萍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