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西岸經濟區:新坐標上打造兩岸交流合作先行區

時間:2009-06-29 09:12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福州6月27日電題:海峽西岸經濟區:新坐標上打造兩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區

  記者王海徵、李凱、許雪毅

  一衣帶水,隔海相望。福建與臺灣地緣相近、血緣相親、文緣相承、商緣相連,具有對臺交往的獨特優勢。

  5月14日,《國務院關於支援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正式頒布,明確“支援福建省加快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明確把“兩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試區域”作為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戰略定位之一,提出2020年促進形成兩岸共同發展的新格局的發展目標。

  這是黨中央、國務院根據全國工作大局、著眼兩岸關係發生的積極變化和福建對臺交往獨特優勢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多年來作為對臺工作前沿平臺的福建,站在了一個新的起點上,承擔起推動兩岸交流合作向更廣範圍、更大規模、更高層次邁進的重大責任和歷史使命。

  乘勢而上 福建對臺交流合作站上新起點

  建設兩岸經貿合作的緊密區域,建設兩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建設兩岸直接往來的綜合樞紐。《意見》要求福建努力構築兩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臺。

  一直以來,福建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在對臺交流合作中不斷探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如今,兩岸關係不斷朝良好態勢發展,《意見》的出臺給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帶來了難得的機遇。

  大港口、大通道、大物流建設步伐加快,大項目、大産業、大發展呼之欲出……記者近日在福建各地採訪,感受最深的就是各地各部門借勢海西、順勢而為的火熱幹勁,海西效應加速顯現,福建對臺交流合作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

  廈門是臺商投資最密集、兩岸交流和人員往來最頻繁的地區之一,臺資企業工業産值佔全市工業總産值的40%。為了更快更好地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廈門已規劃與臺灣先進製造業、金融保險業、物流業和文化産業等10大産業對接;廈門港也正進一步擴大廈金航線功能,加強與臺灣臺中港、高雄港、基隆港和花蓮港的交流互動,使廈門成為兩岸直接“三通”的主渠道。廈門市委書記于偉國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加強對臺合作交流,廈門要繼續弘揚敢為天下先的精神,發揮先行先試和龍頭帶動作用,持之以恒、鍥而不捨地貫徹國務院《意見》,為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作出新的貢獻。

  泉州與臺灣有著割捨不開的密切關係,超過40%以上的臺灣同胞祖籍泉州。《意見》提出適時新設泉州臺商投資區,這對泉州的發展是一個巨大鼓舞和支援。5月18日,總投資60億美元的臺灣石化專區在泉州市泉港石化工業區啟動籌建工作。此外,臺灣“中油”也計劃投資在泉港設立潤滑油廠。

  據福建省交通規劃辦公室主任陳岳峰介紹,根據閩臺“三通”發展形勢和需要,福建將加快對臺港口、通道交通設施建設,完善“三通”基礎條件,在大陸率先開通海峽兩岸客、貨滾裝運輸,僅今年就將投入1.7億多元,對沿海對臺客運站實施改造擴容。

  福建省臺辦副主任吳國盛表示,福建將推進閩南文化、客家文化、媽祖文化等海峽區域特色文化的保護開發和傳承創新,拓展兩岸交流平臺,把福建建設成為大陸對臺文化交流基地。同時加強民間民俗文化交流,增進兩岸同胞感情,累積互信,促進兩岸同胞情感融洽。

  從省裏各級決策部門到地方市縣政府,從漳州、莆田等沿海地區到龍岩、南平山區……福建全省上下正以滿懷熱情,總結經驗,按照科學發展觀,以更開闊的視野、思路,開拓對臺交流合作的新局面。

  在採訪中,記者發現,“把握海西發展新契機”也成了眾多臺胞的共識。正在福建莆田仙遊臺灣農民創業園創業的臺胞阮拓仁對《意見》支援海西促進兩岸農業發展連聲稱好。廈門臺商協會常務副會長黃如旭則認定,國家作出支援海西建設的重要決策,有望帶動新一撥臺商投資福建的熱潮。

  先行先試 福建對臺“試驗場”力求實質性突破

  國務院《意見》全文頒布第二天,迄今為止兩岸最大規模的民間交流盛會--首屆海峽論壇在福建拉開帷幕。

  “這是福建在兩岸平臺載體建設上的一個重大創新。既體現中央對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巨大支援和殷切期望,又凸顯福建運用獨特區位優勢、實施兩岸交流先行先試政策的作為所在和歷史使命。”福建省臺辦副主任吳國盛説。

  而就在海峽論壇圓滿落幕的第二天,5月23日,大陸首個對臺農業合作地方性法規--《福建省促進閩臺農業合作條例》審議通過。“福建是大陸涉臺立法最早、最多的省份,至今福建省人大常委會已先後制定了8項涉臺地方性法規。”福建省涉臺法律研究中心主任范良春説。

  多年來,福建一直積極充當對臺先行先試角色--率先建立臺商投資區,率先進口臺灣農(水)産品,率先開放臺灣同胞在大陸就學就業,率先恢復對臺漁工合作業務,率先批准臺灣居民在大陸申辦個體工商戶,率先開展對臺職業技能鑒定等,率先建立閩臺緣博物館等涉臺文化場館。這一系列率先之舉、首創之策,為發揮福建的對臺獨特區位優勢打下了基礎。當黨中央從全局高度作出支援福建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重大戰略決策時,又把福建的對臺先行先試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

  “現在,要組織力量會同中央有關部門,研究如何在對臺交流先行先試上有實質性的突破。”福建省委書記盧展工提出,通過先行先試,真正實現高起點、高標準、高水準、高層次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

  就産業深度合作、城鄉統籌安排、港口整合及區港聯動、保稅區的設置和擴展、先行先試綜合試驗區的啟動、兩岸金融合作、完善人員往來包括旅遊管理機制等方面,盧展工希望“儘快研究制定一些更開放的政策措施和具體意見,報中央有關部門審批後推出”。

  對此,在福建投資逾20年的全國臺企聯常務副會長何希灝感到振奮,他認為,可以在海峽西岸經濟區就兩岸互免關稅、互相承認檢驗檢疫、讓臺灣金融機構在福建落地等方面做試點。

  據福建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趙彬介紹,目前研究中心集思廣益,提出了24條比較具體和可操作的建議。其中,不乏大膽創新之舉,比如,建議鐵道部將歐亞大陸橋的直達客運和貨運延伸至海西經濟區,並進而延伸至臺灣和太平洋西岸;建議結合臺灣海峽油氣資源的合作勘探和聯合開發項目,推進福建成品油、天然氣、輸送管網和電力輸送網路與臺灣的聯網;建議充分利用中央賦予的對臺先行先試政策,探索在平潭、東山、南日列島等島嶼設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等等。

  記者走訪發現,有關海峽西岸經濟區先行先試的舉措正在緊鑼密鼓推出和落實中。在福州,記者來到最近處距離臺灣僅68海裏的平潭島,在這裡,工人們正爭分奪秒加快建設平潭海峽大橋步伐。據介紹,大橋明年建成後,將極大改善平潭縣的投資環境,促進兩岸商貿往來。平潭縣發展和改革局局長俞兆強接受記者採訪時,對未來平潭發揮對臺區位優勢,在兩岸先行先試方面充滿了期待。

  經濟特區廈門也加大了對臺交流合作先行先試力度。以兩岸金融合作來説,廈門市已有一系列“率先”舉動:2008年7月,臺灣統一證券獲准設立廈門代表處;11月,廈門市商業銀行成功引進具有臺資背景的香港富邦銀行,成為臺灣金融機構借道第三地入股大陸銀行首例;12月,廈門建發股份與臺灣人壽合資設立君龍人壽保險公司,成為福建省首家法人保險機構;2009年3月,臺灣富邦證券獲准設立廈門代表處。5月,廈門商業銀行首先在全國設立臺商服務部……廈門提出:力爭到2015年,基本建設成海峽兩岸金融産業對接示範基地和金融後臺服務基地。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非教授認為,推動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有助於在兩岸金融、海峽旅遊、臨港工業和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突破,其深層意義更在於創建對臺經濟合作新平臺,有步驟地讓一些帶有探索性的交流合作議題在一定範圍內試行,發揮出“政策試驗”的功能,逐步完善兩岸經濟合作機制。

  服務全局 促進形成兩岸共同發展新格局

  過去一年來,在兩岸各界廣大民眾的共同努力下,兩岸關係發生了歷史性轉折,出現了大合作、大交流、大發展的新局面,兩岸關係展現出和平發展的光明前景。

  在此背景下,《意見》對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提出的總體要求之一就是“從維護中華民族核心利益、促進祖國統一的大局出發,牢牢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題,著力推進兩岸交流合作,促進兩岸互利共贏”。

  專家指出,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建設在對臺工作大局方面有著特殊意義。牢牢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題,就必須實現兩岸的共同發展。海西是大陸與臺灣距離最近的地區,所以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建設發展實際上是打好對臺工作的根基,對進一步做好對臺工作,最終實現祖國統一,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近5年來,福建省GDP每年增長1000多億元,2008年全省GDP突破萬億元大關。福建與臺灣的經濟實力差距已由上世紀80年代初期的1/40變為去年的2/5。對此,盧展工表示,儘管還有差距,但已大大縮小。這是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良好基礎。

  目前,福建省上下正深刻學習《意見》以及中央領導對於海西經濟建設的重要講話精神。乘勢而上,有所作為,先行先試,在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中發揮更大作用,已在廣大幹部群眾中形成共鳴與共識。

  盧展工在省委常委(擴大)會議上指出,《意見》出臺來之不易。這個重大決策來自於黨中央、國務院對福建加快發展、更好發揮在發展兩岸關係中的獨特優勢、獨特作用的長期深入研究和關心支援。

  他表示,福建正站在一個新的發展起點上,正面臨著重大的歷史機遇,也肩負著囑託和責任。相信福建在黨中央的領導下,只要能真正形成方方面面的合力,艱苦奮鬥、紮實工作,就一定能完成中央和人民交付的這一事關中華民族核心利益的重大使命和光榮任務。

編輯:陽艷萍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