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訪美透出新看點:兩岸已開始破解政治難題

時間:2009-06-23 13:23   來源:中國新聞網

  6月18日,中國國務院臺辦主任王毅在美國舊金山舉行的招待會上發表講話。當日,中國國務院臺辦主任王毅抵達舊金山,開始對美國進行訪問。新華社記者毛磊攝

  增進互信在於一中框架:兩岸已開始處理政治問題

  王毅18日在舊金山僑界招待會上講話,用四個方面概括了兩岸關係取得的“突破性進展”:一是兩岸雙方在反對“臺獨”和堅持“九二共識”基礎上開始建立並積累政治互信;二是兩岸協商得以恢復並形成制度化安排;三是全面直接雙向“三通”終於成為現實;四是兩岸各領域、各界別交流往來蓬勃發展。

  他指出,推進兩岸關係,有兩個重要的著眼點:一是要繼續遵循先易後難、先經後政、把握節奏、循序漸進的基本思路,這是一條已經被實踐證明是成功和有效的經驗。同時,先易後難、先經後政並不意味著刻意回避複雜和敏感問題;恰恰相反,要未雨綢繆,前瞻性地思考如何把握和對待兩岸之間存在已久的矛盾和分歧,為最終破解這些難題開闢道路,創造條件。

  二是要不斷鞏固和深化雙方的政治互信。兩岸關係要向前走,兩岸的互信也要隨之增強,這樣才能保持正確方向,才能行穩致遠。而增進互信的關鍵在於雙方堅持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的框架,並在這一原則問題上形成更為鮮明的共同認知和一致立場。

  接受洛杉磯《世界日報》專訪時,王毅進一步“點破”玄關,他説,兩岸關係雖循先易後難推進,但已處理很多政治問題,如臺灣參與世衛大會問題,就是政治而不是經濟問題。這些經驗為未來兩岸破解難題創造條件。

  值得關注的是,王毅此行談話不僅重申“九二共識”的基礎,還多次強調“一中三段論”: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這三句話有很大包容性,可以讓兩岸有很多交集。臺灣《中國時報》認為,種種政策跡象顯示,大陸涉臺部門已在積極準備“破解政治難題”,表達出兩岸應“適時處理”的強烈政策意向。

  就在近日,中國統一戰線理論研究會公佈了該會2009年度研究課題,並向社會招標,其中課題包括研究兩岸政治協商機制問題。

  回到去年最後一天,胡錦濤在紀念《告臺灣同胞書》發表30週年座談會上講話指出:“兩岸可以就在國家尚未統一的特殊情況下的政治關係展開務實探討。”此言一齣,猶如投下震撼彈。馬英九在今年1月和4月三次“回應”均缺少核心內容,依舊是“先經濟、後政治”的模式。一時間有人摸不透其用意,也有人堅持認為馬英九在第一個任期還是不會在政治議題上有動作。

  直到馬英九6月宣告確定參選國民黨主席,外界終於意識到今後兩岸高層互動可能出現變化,兩岸“先易後難,先經後政”的談判進程或將有機會局部調整。 
 
  官方首次就馬英九登陸表態 學者:最大可能性是2012年秋冬

  國共論壇的平臺是島內政黨二次輪替後,開啟兩岸新局的驅動力。連戰、吳伯雄則是引領和平發展的臺面人物,巧合的是,首次胡連會後,連戰轉任國民黨榮譽主席;二次胡吳會後,吳伯雄知所進退,都是由馬英九自己承接黨主席大位。

  2005年7月17日,馬英九首度當選國民黨主席,胡錦濤曾發賀電致意:“由衷期望貴我兩黨與兩岸同胞一道,繼續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共創中華民族美好未來而努力。”這是胡馬兩人歷史性的“另類接觸”。馬英九隨即以當選人身份覆電致謝:“期盼貴我兩黨能依循今年4月29日連胡會五點共同願景,推動兩黨交流,促進兩岸之和平、繁榮與發展,共同為謀求兩岸同胞之福祉而努力。”一來一往,馬胡完成首輪隔空對話。

  對於馬英九再任國民黨主席後,大陸是否仍希望馬英九與吳伯雄一樣到大陸訪問?王毅在《世界日報》的專訪中表示:“這要看對方的想法。”這是大陸涉臺官員首次比較明確的表態。

  伴隨著吳伯雄和胡錦濤的兩次會談,目前國共兩黨最高層事實上已經建立起直接對話的形式和機制。《中國時報》認為,4年前在野黨時代的“馬主席”,與執政後即將回鍋的“馬主席”,黨政背景已截然不同。馬英九不僅將是執政黨主席,還兼具臺灣最高軍政職務,如果“胡馬會”達成,將意味著兩岸對話上升到最高層級。

  但輿論界有這樣一個擔心:恰恰是馬英九的“總統”身份會導致綠營極大反彈,使得他短期內不便來大陸訪問,這意味著未來國民黨只能由副主席或者榮譽主席出面進行國共高層交流,使得國共兩黨最高層直接對話的形式降格。

  對此,北京聯合大學臺灣問題研究所資深研究員徐博東認為不足為慮。在他看來,目前國共兩黨高層事實上已經建立起良好的共識和高度的互信,這是最重要的,大陸更看重的是實質而非形式。

  王毅也強調,國共論壇只是一個由國共兩黨牽頭處理兩岸事務的平臺,不是只有處理國共兩黨的事務,兩岸民間各界對兩岸事務各種各樣的意見,也透過這一平臺進行交流。無論誰出任國民黨主席,都不會影響這個平臺運作。

  雖然目前馬英九的民意支援在上升,但還不足以促使他採取更大的動作來推動兩岸交流。但如果今年底的縣市長選舉,明年的直轄市市長選舉,後年的“立委”選舉,國民黨均大獲勝利的話,民進黨在島內的勢力和影響會大大削弱,而馬英九的民望則會大大提升。那時候他會更有基礎和魄力訪問大陸並實現“胡馬會”,從而推動兩岸關係“更上一層樓”。

  澳門《新華澳報》刊文分析説,馬英九未來委任“立法院長”王金平為國民黨第一副主席,並讓他主管黨內兩岸關係事務,在自己訪大陸條件尚未成熟之時,由王金平代表自己參與“國共論壇”的前景安排,絕對是可以打的“王牌”。 
 
  民進黨未棄“臺獨” :黨對黨交往尚非時機

  談及國共平臺,身在美國的王毅還特別指出,大陸方面不會只跟一個政黨打交道,只跟一個政黨打交道是不夠的。

  5月中旬福建舉辦了首屆旨在加強兩岸民間交往的海峽論壇,吸引了臺灣25個縣市以及20多個界別的8000多名代表參加,其中絕大多數是來自臺灣基層,尤其是中南部的同胞,在兩岸交流史上是一個新的創舉。此外,最近一些民進黨人士來大陸參訪,也引起兩岸各界廣泛關注。

  緊接著,國臺辦發言人在6月10日的記者會上證實,國臺辦政黨局已經成立,目的是加強兩岸黨際之間的交流,增進了解,增強互信,增加共識,繼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針對記者提問兩岸政黨交流中,如何與民進黨展開交流,發言人説,只要民進黨改變“臺獨”分裂立場,我們願意做出正面回應。

  王毅此行再度被問及這個問題,他強調,目前與民進黨進行黨對黨往來還不是時候,因為民進黨尚未放棄“臺獨”。政黨局的成立是因兩岸交往愈來愈多,與臺灣不同政黨的往來也在增加,政黨局並非只針對某一政黨,而是處理與臺灣各政黨的事務。

  同時他表示,“我們真誠歡迎更多臺灣同胞,尤其是中南部地區的鄉親來大陸走走看看,也歡迎民進黨人士到大陸參訪交流,以便理性務實地對待兩岸關係的發展。”

  贊成“民共對話應提上議事日程”的鳳凰衛視時事評論員邱震海坦承,相較于國共對話,也一步到位馬上搞一個兩黨交流溝通的平臺或者機制,在技術層面上非常困難,雙方還缺乏具體的溝通基礎。

  “但是也不是不可以做,有幾個跡象已經是非常好了,”邱震海説,“第一個,有民進黨背景的高雄市長陳菊,前陣子訪問大陸。之前她去見過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所以換句話説,已經有高層‘某些的背書或者默許’。另外一個國臺辦成立政黨局,具體來拓展跟兩岸之間政黨的交流。可以想見在大陸對臺當局的內部思維結構裏,除了國共對話交流外,也至少已經有了跟民進黨進行對話和交流的心理準備。”

  他認為,民共對話可以是非常正式的、黨與黨之間,也可以是一個非核心人士之間的一些交流,先把這個氛圍先搞起來。“首先要做到循序漸進;第二,求同存異非常重要,因為雙方理念的差異實在太大;第三,雙方確定一個共同目標,如果在分歧上短兵相接,那永遠搞不清楚了;第四,看看有沒有一些實實在在的雙方可以合作的領域去拓展。”

  勸阻兩岸僑胞內耗:提“聚同化異”新説法

  縱觀王毅訪美行程,拜會最多的是當地兩岸僑界代表。抵舊金山第一站即發表身居海外的兩岸僑胞不僅要“求同存異”,更要爭取“聚同化異”的言論,引起臺方及華媒關注。

  王毅説,要通過共同努力,聚合起兩岸僑胞致力於和平統一與振興中華的“大同”,化解歷史遺留下來的種種心結和歧見。“基於這樣的大同,我們有責任加強兩岸僑團的團結,共同發揮溝通兩岸的橋梁作用;有責任在海外積極傳揚中華優秀文化;有責任反對違背中華民族根本利益的行徑。”

  長期以來,在美華人有新老之分:來美好幾代的老僑與第一代新僑之間有隔閡;有地域之分:來自臺港與來自大陸的、講粵語與講閩南話、普通話的各有歧見;而最主要的,是源於政治領域的分歧,僑界延續了兩岸意識形態的爭鬥,尤其在中國統一和分裂這一重大問題上,更是針鋒相對,互不退讓,因此僑界不僅有“藍”、“綠”之爭,也有“紅”、“白”之鬥。

  對於王毅“聚同存異”的新提法,美國《僑報》稱“令人耳目一新”。該報社論文章指出,海外僑界關係是兩岸關係的一種延伸,在兩岸出現大和解局面的今天,海外僑界也應該順潮流而動。僑界應停止不必要的內耗爭鬥,而且要求融合、求發展。“聚同化異”的關鍵動詞是“聚”與“化”,顯然比“僑界休兵”的“休”更為積極、主動。

  社論稱,海外華人都是炎黃子孫,也都是中國文化的傳人,都希望祖國走向富強、走向民主,而不是走向貧弱、走向動蕩。這樣,海外華人才能挺起腰桿,這是僑界的最大公約數,也是“聚同”的基礎。而“化異”,首先要增加互信,不利於團結的話少説、不利於團結的事少做。不僅要追求與主流社會之間的融合,而且要追求華人之間融合。與此同時,推動兩岸關係的健康發展,推動中華民族的繁榮與統一。

  國民黨副秘書長張榮恭20日指出,“聚同化異”説法有利於兩岸僑胞和解交流、和諧相處,共同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他説,王毅會見大陸僑胞時表示,胡錦濤主張的兩岸在涉外事務中不應內耗的理念,“同樣適用於兩岸涉僑事務”。這是大陸對僑務的最新表態,呼應了一年來的海峽新局勢。

  本月7日至14日,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主席首度訪台,與臺灣“華僑救國聯合總會”簽訂加強合作交流協議書,期能共同推動六項事項,以促進兩岸和平發展及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僑聯主席林軍稱,這是兩岸僑界民間交往邁出的重要一步。

  從熟悉領域下手:主動與美國智庫溝通

  考慮兩岸問題,任何時候都不能忽略美國。有分析認為,美國和日本都不希望兩岸走得太近、太快,對於美日的顧慮,也是馬英九短期間難以來大陸的重要原因。

  曾出任中國駐日本大使並前後兩度擔任外交部副部長的王毅,在涉外領域可謂輕車熟路。21日,他在紐約同美國外交政策全國委員會研究中美關係和臺灣問題的專家學者進行了座談,就如何實現兩岸關係與中美關係的良性互動發表了意見。美方學者積極評價和讚賞一年來兩岸關係取得的重大進展,表示願意為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發揮積極作用。

  巧合的是,同一天,前美國副助理國務卿謝淑麗卻現身臺灣大學,她在演講中指出,王毅是資深外交官,上世紀八十至九十年代曾是中國處理亞太事務有影響力的官員,善於談判,曾代表中方與日本協商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等棘手問題;由王毅出任國臺辦主任,顯示大陸非常重視改善兩岸關係。這對遠隔重洋的王毅而言,無疑是一種適時的正面響應。

  邱震海始終堅持一個觀點:中美在臺海問題上中短期之內可以找到一個利益共同點,而著眼于未來就會不同。從中國大陸方面來説,終極目標是追求兩岸統一。對美國來説,這不符合長遠戰略利益。因為兩岸走向統一就意味著一個統一的中國崛起在世界東方。

  “最近一年兩岸關係大幅趨緩,從現在的人員、經貿,到金融,到未來不排除會商討到軍事合作,乃至政治框架的問題。”邱震海説,“但是我想在深層次問題上,王毅作為國臺辦主任,是大陸對兩岸關係的政策具體執行者,他需要跟美方進行溝通。所以我認為這次王毅的美國之行,非常令人關注。”

編輯:王曉燕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