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海峽的深情——臺灣同胞積極參與災後重建(圖)

時間:2009-05-13 09:01   來源:人民日報

  汶川大地震後,來自臺灣佛教慈濟基金會的志工在什邡市洛水中學廢墟附近與災區學生一起排練節目,進行心理疏導。張曉理攝(人民圖片)
 
  王堯(臺北):在汶川大地震週年之際,臺灣民眾格外牽掛受災的同胞,也特別關注災後重建的情況。臺灣各大媒體派出小分隊到一線採訪,並開闢專欄,連續報道災區方方面面的情況。

  吳亞明(北京):我參加了幾天前的兩岸記者四川聯合採訪。一週時間,我們輾轉綿陽、德陽、都江堰等地,走訪了北川地震遺址、災民永久性安置點、東方汽輪機有限公司,以及臺灣佛光山援建項目、臺灣慈濟基金會援建項目、臺灣頂新集團援建項目等。在採訪過程中,我對臺灣同胞的愛心和善舉有更真切的感受。

  王堯:是啊!記得去年地震發生之後,臺灣社會各界以各種方式表達了對災區同胞的關心和慰問。一年來,臺胞出錢出人出力,積極投入災後重建,充分體現了手足情,同胞愛。

  吳亞明:就四川來説,截至目前,臺灣同胞通過國臺辦、海協會和紅十字會、慈善總會等多種渠道,捐款及援建項目資金共計12.1億元人民幣,捐贈物資折約計2億元人民幣。其中,由國臺辦、海協會轉交的臺胞捐贈資金約為5億元人民幣。這些善款主要用於援建在地震中受損嚴重的學校、醫院、敬老院等,目前大部分項目已經開工。亞東水泥、統一集團等在川臺灣企業,紛紛在災後增加投資、擴大規模,島內臺商和大陸東南沿海的臺商也多次到四川考察、投資興業,支援災區重建和産業發展。

  王堯:根據臺灣紅十字會的統計,截至今年2月,他們共接收民眾善款16億元新台幣。為了讓這些愛心早日開花結果,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深入大陸川、陜、甘三省實地調查,共選定88個援建項目,包括學校、衛生院及康復中心。該會秘書長陳士魁表示,預計今年年底有75%工程可以完工。紅十字會還啟動“寒梅計劃”,從援建的44所學校中,選出821位災區貧困學童,每學期提供助學金,讓他們安心上學。

  吳亞明:在四川採訪期間,我們也了解到,臺灣的慈濟基金會共在綿陽、德陽、雅安、成都四地投入2.287億元人民幣,捐建13所學校,預計明年5、6月全部完工。臺灣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捐資1300萬元人民幣,援建四川江油彰明中學,今年9月1日前就可以“交鑰匙”。由臺資企業頂新集團捐資2000萬元人民幣建設的都江堰“頂新新建小學”今年秋季開學前也將投入使用。這個集團還將1000萬元人民幣善款用以援建綿竹富新二小。

  王堯:這些學校也凝聚了許多人的愛心。不少學校都由臺灣知名的建築師無償設計。再比如“頂新新建小學”,其教學用品和傢具將由臺灣全興實業公司捐贈,而所有電腦教學設備則來自華碩集團的愛心捐贈。

  吳亞明:此外,在學校援建過程中還體現了一種愛心接力。慈濟基金會表示,即使硬體工程竣工,他們與學校的互動也不會停止,慈濟要把這個緣分長長久久地延續下去。國際佛光會則組織臺灣師生與彰明中學師生聯誼,幫助他們走出地震陰影,星雲法師還邀請該校師生前往臺灣交流。頂新集團在校內成立了持續關懷辦公室,不僅將繼續推動環保知識的教育與普及,還將對困難學生進行經濟援助,甚至接納曾在這裡就學的學生就業。

  王堯:我看到有媒體説,來自臺灣的援建者們常常提到臺灣的“九二一”大地震,那場10年前的大災難給臺灣人造成了巨大的傷痛,也留下了寶貴的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經驗。他們將這些經驗帶到了四川,給四川的孩子們帶來的將是安全、環保的美麗校園和先進的環保、教育理念。

  吳亞明:臺灣同胞關心災區人民,災區人民也格外感念臺灣同胞,希望兩岸記者轉致他們的感謝。汶川大地震給我們帶來了巨大傷痛,也使全民族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一起。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華兒女在患難之時體現出的同胞之愛、手足之情格外珍貴。正如胡錦濤總書記所説,這不僅是中華民族團結互助、共克時艱的精神力量,也將成為兩岸同胞相互扶持、攜手合作、共同開創兩岸關係美好未來的強大動力。

編輯:陽艷萍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