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籍代表魏麗惠 30年實在服務為臺胞架設溝通之橋

時間:2008-12-29 16:04   來源:台灣網
  台灣網12月29日北京消息   2005年3月14日,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高票通過《反分裂國家法》,當年已確定將入島進行學術交流的魏麗惠,再一次被民進黨當局拒之“門”外,對方的藉口是:“她身為臺灣人,不替臺灣人説話。”對此,魏麗惠只有一笑了之。

  事實上,這位已連任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的臺胞,30年來以兢兢業業的姿態從醫問政,不僅處處為臺胞説話,更為臺胞做了無數實事、好事,真正在臺胞和政府之間架起了一座溝通的橋梁。

  回憶起1979年《告臺灣同胞書》的發表,魏麗惠興奮的説,中華民族同根同源,恢復並促進兩岸交流往來,是多麼好的一件事。但令人扼腕,文告發表後的良好局勢,很快又被島內“臺獨”分子嚴重破壞,他們限制兩岸民眾往來,阻礙兩岸“三通”進程。“全球化的今天,到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都很容易、快捷,唯獨大陸和臺灣之間,要很辛苦地走上一天,這太反常了!”

  魏麗惠祖籍臺灣、生於日本、定居北京,1975年結束5年山區工作後,調回北京醫科大學,1978年成為恢復醫師等級制度後的第一位住院總醫師,到現在,她已經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婦科主任的崗位上工作22年。期間先後擔任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黨委書記、副院長,北京醫科大學副校長、北京大學醫學部副主任,培養了35名博士生和博士後研究者。

  作為一名身在大陸的臺胞知識分子,魏麗惠正是基於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強烈責任感與使命感和對“臺獨”的痛恨,在改革開放30年來兩岸關係不斷發展的大背景下,義無反顧的投身到兩岸民間交流交往中。

  在完成本職工作的同時,她積極關注大陸對臺工作和臺胞在大陸的生活、工作、學習等情況。魏麗惠所在的醫院有一百多位臺灣學生就讀,她“近水樓臺”,以臺灣同鄉和學校教師的雙重身份,給予臺灣學生最大的愛護和關心。節假日的時候,身為“魏老師”、“魏代表”、“魏奶奶”的她就把這些孩子邀到一起,在家裏聊家常、敘鄉情。赴臺交流期間,也不忘廣泛接觸島內同胞,介紹大陸30年來政治、經濟、社會以及人民生活等各方面發生的巨大變化,現身説法,讓島內親友感受到臺灣同胞在祖國大陸受到的關愛與信任。

  也正是這種孜孜不倦的努力,讓她得到兩岸同胞的認可,眾望所歸地連任三屆全國人大代表。而這在人大代表團中,並不多見。

  任代表期間,魏麗惠更是認真履行職責,深入調查研究,廣泛聽取並反映臺胞意見建議,帶著問題上會,僅十屆全國人大期間,就提出28件建議和意見,其中涉及對臺工作14件,比如《積極穩妥擴大對臺招生工作建議》、《允許臺灣學生參加大陸醫師資格考試等建議》,她代表臺胞提出的《關於更換臺胞證是號碼不變的建議》在今年得以實施,更是為在大陸臺胞帶來極大方便。

  更讓魏麗惠感到高興的是,中央近年來連續推動的惠臺政策,採納的各種建議,真正讓她感到了中央對臺灣同胞的關心以及對臺籍代表的重視。“作為臺籍人大代表,我非常清楚自己擔負的責任,就是要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讓人民和政府之間有一條通暢渠道。”魏麗惠深有感觸。

  魏麗惠欣慰地對記者表示,今年兩岸關係終於出現大好局面,兩岸直接“三通”基本實現,臺灣同行再次邀請我入島參加會議,輕鬆成行,不再被拒。“兩岸往來就應該更正常、更隨意一點,這是兩岸人民的心聲,不是任何‘臺獨’勢力阻擋得了的歷史潮流。”(記者 鐘寶華)

  聲明:本稿係台灣網“紀念《告臺灣同胞書》30週年系列報道”專稿,任何媒體轉載請註明出處及作者。

編輯:陽艷萍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