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臺同胞見證30年——廣州:從先行區到轉型路

時間:2008-11-28 08:2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熙二十四年 (1685年) 開放海禁後,清朝政府分別在廣東、福建、浙江、江蘇、安徽等省設立海關。歷史,總有一些相近。當1978 年改革的春風吹遍中國大地之時,閩粵等東南沿海地區依然走在了改革開放的前列。第一站,本報記者隨中央採訪團來到了廣東省——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

鎮泰(中國)工業有限公司工人正在生産出口外銷的高科技娃娃。

  村村點火  戶戶冒煙

  “最初來廣州的投資者主要是港商。但是當時的香港人對內地有抵觸心理,都怕企業日後被沒收。”廣州市外經貿局外資管理處的李越説。當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嘗到了甜頭後,消息迅速傳回香港,一時間廣州出現了“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熱鬧景象。

  截至去年底,香港在廣州累計投資項目12664個,佔歷年累計外資項目的 69.49%。澳門在廣州直接投資項目累計267個。

  “我剛來廣州的時候,哇,公交車車身又破又舊,售票員態度很差,總給你白眼。”廣州市新福利巴士服務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廖僖蕓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話説。經過調查,1994年3月,澳門新福利廣州有限公司與廣州電車公司合作成立了廣州市首家中外合資公交企業。空調、自動報站系統、下車按鈴裝置,“新福利”優質的服務、良好的乘車環境,為廣州公交帶來了活力,漸漸成為廣州巴士行業的典範。“我的成功投資案例讓澳門人對廣州有了了解,很多澳商也跟進投資。”

  2004年1月1日,CEPA正式實施。CEPA實施以後,港澳第三産業掀起了向廣州轉移的熱潮,服務業投資從佔投資項目總數不足25%發展到50%。與此同時,廣州的各類企業紛紛在港上市融資。截至目前,共有14家廣州地區的企業在香港聯交所掛牌上市。

  “還有,在社會領域方面,三地的合作也日益擴大。以城市管理領域的合作為例,2007年,廣州市政府專門派出代表團學習香港在舊城改造、物業管理、公交系統建設等方面的經驗。另外在衛生等行業領域之間,我們也不斷加強合作。”李越説。

  跨海投資  臺商西進

  借問投資何處去,臺商遙指海那邊。

  改革開放的喜訊傳到了寶島臺灣。1979年,有45名臺商從泰國轉飛香港,跑到廣州參加廣交會,所有的名單都被臺灣的警備司令部掌握,回去之後每一個人都被叫去問話。

  但是,類似的政治恐嚇根本擋不住臺商投資大陸的無限熱情。“發展到現在,臺商如果不在大陸發展,就是很奇怪的事情。”在記者的採訪中,臺商們表達了相同的心聲:當年義無反顧來大陸是多麼英明正確的決策啊。

  據他們回憶,大陸改革開放之初,正是臺灣産業升級換代之時,勞動力和土地變得金貴,企業生産難以為繼。當他們在廣州看到豐富的勞動力和土地後,高興得跳起來。“我們騎著自行車到處找廠房,迫不及待地招工,真是累並快樂著。”

  “因為有了前面10年,才有了後面20年。”番禺創信鞋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吳振昌介紹説,他1990年來廣州,投資1280萬美元。現在擁有員工1.6萬人,年生産各類運動鞋1200萬雙,年出口總值上億美元。“政策正確,比什麼都重要,臺資企業就是大陸改革開放政策的受益者。”

  像番禺創信鞋業有限公司一樣,抓住改革時機發展壯大的臺資企業還有很多。廣州光寶科技有限公司,由1991年投資時的幾十台機器,發展到現在的2500台機器,員工由100人擴大到5000人,廠房從幾百平方米發展到現在的780畝地;廣州宏仁電子工業有限公司,1996年來到廣州,投資總額10億美元,2007年的總産值70億美元。

  作為臺商投資大陸的第一站,廣東臺資企業的90%集中在廣州、深圳等地。截至今年8月底,廣州累計臺企2638家,投資總額約123億美元。

  轉型升級  長期耕耘

  上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很多臺商集中開鞋廠、手袋廠等勞動密集型企業,輕鬆賺錢。對此,廣州宏仁電子集團創始人王文洋有自己的理念,他更重視企業的研發能力,堅定企業要做有競爭力的技術密集型産品,“雖然投入期會很長,但卻是一個可以長期耕耘的事業。”

  採訪之時,恰逢全球金融海嘯,廣州市出口型以及傳統勞動密集型臺港資企業普遍運營困難,部分企業提前終止投資合同,甚至關閉、停産或者外遷。據不完全統計,2007年以來,僅廣州市的番禺、南沙、增城、從化等受影響較大的8個區(市)臺資企業關閉13家,停産5家,轉讓4家,外欠8家,減産數十家。

  金融海嘯的衝擊提醒廣州,資本是外來的,技術和市場也都是由海外轉移過來,只有生産過程是在本土組織。缺乏創新驅動的發展模式,缺少技術優勢的企業,必須實現轉型升級。“玩具也能玩出高科技。如果現在還有人説玩具是低附加值産品,是對廣東玩具行業不了解。”廣東最大的玩具出口企業、港資企業廣東鎮泰(中國)有限公司名譽董事長李治元説,雖然今年經濟景氣不好,但是公司依然增加10%的訂單。“企業及時轉型,進行技術創新,所以我們能夠在這場海嘯中繼續前行。”

  今年,廣州市臺辦先後組織臺商到梅州、河源、肇慶、江門和安徽、江西等地考察,為臺商尋找商機,鼓勵他們從製造業向先進製造業和服務業轉變。“之前也有成功的例子。比如誠達集團從製鞋業向好又多量販店和房地産等服務業發展,創辦商學院。好又多引進沃爾瑪為戰略夥伴,成為大陸綜合超市中地域分佈最廣的零售企業。對於未來的路,我們很有信心。”廣東省外經貿廳副廳長吳軍説。

編輯:陽艷萍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