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十一月二十六日電 題:港澳臺商憶往思今話改革
中新社記者 曾嘉
三十年前,港商郝繼霖來內地時,大街上只有三種顏色,藍、綠、黑,“我留著長髮,穿著牛仔褲,竟然引起圍觀”。如今作為太古集團在廣州的首席代表,他看到這裡到處都是世界時尚風潮,到處是人們自信的笑臉。
中國改革開放走過三十年,港澳臺商在祖國(大陸)內地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成為參與者、推動者、受益者,同時也是見證者。
與郝繼霖感受相同,廣州白天鵝賓館的老員工認為,三十年中,變化最大的是人。一九八三年二月六日,作為內地第一家五星級酒店的白天鵝賓館開業,第二天,老闆霍英東先生堅持四門大開,對普通群眾開放。結果人如潮水般涌入,第一天廁紙就用去了四百卷,擠掉的鞋子揀了一籮筐。
而今,前往四星級、五星級酒店喝早茶、聊天、談生意,早已成為普通廣州市民的習慣。
同樣在廣州,一九九四年,澳門新福利廣州有限公司與廣州電車公司合作成立了廣州市首家合資公交企業。董事總經理廖僖蕓説:“我們的巴士一開始就是冷巴(空調車),十四年前票價二元,現在還是二元。起步階段平時沒什麼人坐,週末假日一家大小坐著玩,被戲稱為‘觀光巴士’,虧損可想而知。” 如今,配備了空調、自動報站系統、下車按鈴裝置、準時合理的行車計劃的公交系統,已經成為廣州人出行的首選。
廣東經貿廳副廳長吳軍感嘆:“以廣東為例,市民文明程度、服務行業管理水準、政府部門服務意識的提高,都與港澳臺商和資本的進入息息相關。就拿我們來説,沒有審批的權力,只有審批的責任已經成為常識。這些都是‘摸不著’卻能實實在在感受到的改革開放成果。”。
除了人的變化,港澳臺商們也見證了都市的變遷。深圳臺商協會會長黃明智一九九二年來到深圳保安區,“當時這裡缺水、缺電,衝涼都沒有辦法,也根本買不到什麼吃的,有的時候太餓了,就會滿山抓野雞給自己解解饞。”他笑著説,“如今這裡已經蓋起了一片片廠房,企業擴大了幾倍。深圳的變化太大了,現在應有盡有。”
作為在大陸設立的第一家臺資金融機構代表處,群益證券一九九七年在上海浦東陸家嘴購買了一幢大廈十八層的整個樓面,僅花四百萬美元,如今這裡房價上漲了十多倍,且只租不售。公司首席代表刁維仁回憶説,“一九八九年我來大陸發展時跟很多朋友講浦東是塊寶地,大家還當作笑談,現在那些朋友都很後悔。”
同樣後悔的還有臺資寧波奇美電子公司行政副總趙森林,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他來大陸拜訪客戶,走遍華東、華北等地,包車只能找到夏利、桑塔納等低檔車,“真沒想到這十幾年來大陸現代化速度如此之快,最後悔的就是沒在這裡買房子,不然現在根本不用再打工了,收房租就可以養老了。”
城市的發展引來不少港澳臺商在這裡落地生根。港資南京港華燃氣董事總經理紀偉毅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來到內地。他説:“剛來南京時,我帶了很多食品,因為我早飯習慣吃西式麵包,但這裡買不到。如今我往來香港和南京只帶一個公文包就夠了,還經常把內地的食品帶回香港給朋友品嘗。”
伴隨著公司發展,紀偉毅帶著妻兒在南京居住了六年。“孩子是喝著長江水長大的,從幼稚園到小學都在這裡念!”
三十年來,中國發展世界矚目,對港澳臺商來説,祖國(大陸)內地投資的硬環境、軟環境都有了很大改進,使他們投資經營更加方便,社會安定、安全讓他們可以放心居住。上海市臺辦主任楊建榮説:“目前在上海連續居住三個月以上的臺胞高達二十多萬。他們都已經融入這個環境了,年輕一代也選擇在上海置業安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