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政客把憲政體制淪為政黨利益工具

時間:2007-09-19 16:09   來源:台灣網

  臺灣《工商時報》今天發表社論説,由於任期即將於本月底屆滿,陳水扁提名的八位準“大法官”,是否能夠及時在“立法院”通過同意權行使,由於諸多變數,使得未來的“大法官”會議步監察院的後塵,陷入半癱瘓狀態的風險似乎不能排除。然而,除了關切“立法院大法官”同意權行使的可能動向之外,更值得正視的,尤在於從這一波有關“司法院”與“監察院”甚至“立法院”人選的提名與同意權行使所引發的諸多風波,其實更凸顯了包括朝野政黨在內,面對“憲政”體制的職權,基本上是以各自政黨利益的考慮為依歸,而對於可能帶來的制度性破壞,則不是渾然不覺,就是全然不以為意。

  首先,就新任“司法院”正、副“院長”與“大法官”的提名與同意權行使過程來看,手握提名大權的陳水扁,雖然趕在“立法院”新會期開議前,就已經提出新人選。但姑不論這些被提名人本身條件是否適格,過去言行立場是否有爭議,陳水扁的提名可被批評的,至少有三端。包括提名時間太遲,壓縮各界與“立院”公聽、審議的時間;提名作業不透明,既未組成提名審薦小組,也未廣泛徵才,而是由一人孤意獨斷。另外則是依照新制,“大法官”任期個別計算,則在先前城仲模、楊仁壽先後辭掉“大法官”時,“總統”未能及時補提人選,以致出現此次八人才一榜提名,“總統”自有怠忽提名權行使之責。

  在陳水扁提出人選後,“立法院”接續行使同意權乃是“憲法”應有之義。兩年半前“立法院”擱置有關監委人事的同意權行使,不論所持理由為何,確屬對職權行使的“違憲”怠忽行為,並已為“大法官”會議的解釋令所確認。而今,面對“大法官”同意權的行使,“立法院”雖已啟動審議公聽程式,但對於究竟應如何行使同意權,以及是否應和監委同意權的行使並同包裹處理,“立院”朝野協商迄未能獲得共識。其間的癥結,一在八位準“大法官”究竟是個別投票還是綁在一起;二是應否等到監委新名單提出,才協商同意權行使的投票方式。前者為民進黨所堅持,意在保證八人都能一起過關,然而根據“憲法“精神,既然“大法官”任期是個別計算,因此把八人綁在一起同進同退實與憲政精神有所悖離,民進黨之議其實明顯基於政黨利益考慮,但就後者而論,主張把“大法官”和監委同意權綁在一起並同協商處理的,主要是在野陣營之議,出發點同樣出於本身政黨利益考慮,以確保傳聞中陳水扁依政黨比例原則所提的新“監委”人選能在“立院”順利過關。然而,正因為陳水扁是否重新提名監委,以及是否採政黨比例模式提名,執政團隊日前仍未有共識,因此也可能連累“大法官”同意權行使的進程,以致十月以後“大法官”會議陷入半癱瘓的窘境,風險和相應引發的“憲政”危機似難排除。

  談到有關監委同意權的行使,在“大法官”會議做出“立院”擱置同意權行使乃屬“違憲”行為的解釋後,本來可讓全面癱瘓的“監院”重現生機,但不只“總統”應不應重新提名,以及人選是否要考慮政黨比例原則,執政團隊內部歧見極大;同樣的“立院”到底要處置擺了兩年多的舊提名咨文,又應如何展開同意權的行使,包括是否與“大法官”同意權挂勾,行使的時間點與行使的方式是個別投票或單獨計票,每一個環節都有爭議,而每一個爭議的焦點則是政黨利益的計算,而不是如何才能讓適格的人擔當柏臺重任,以發揮整頓政風,糾彈不法抗法的“憲政”職責。

  朝野政黨以及“總統”、“立院”不只是在執行“司法院”和“監察院”人事的提名權和同意權行使時,充滿了政黨利害的權謀考慮與進行利益交換,其實這樣的思維和操作已經模式化,除了“司院”和“監院”之外,在“立法院”本身又何嘗不然。最顯著的就是朝野政黨在考慮決定各自的不分區“立委”名單時,完全無視于不分區“立委”制度設計的本意是希望引進不受地方利益羈絆的專業菁英,以提升“立院”的議事效能和立法品質,多年的實證早已變質為酬庸工具或擺平內部人事的疏洪道。這種思維的操作模式一旦定型化,甚至像癌症細胞擴散到專業性要求更高的“監委”、”大法官”、考試委員及行政院所屬獨立機關之提名安排,全面淪為政治酬庸和利益交換的特殊渠道。

  “公投法”變成選舉造勢的工具,“大法官”、“監委“、不分區 “立委”也全變成政黨利益考慮和交換的工具,這就是今天臺灣實施民主法治的真象。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