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新聞聯播》就該“吹毛求疵”

時間:2013-08-19 14:34   來源:台灣網

  我國最權威、觀眾最多的電視新聞節目《新聞聯播》也會有錯別字?這在常人看來不太可能,不過對於“專業人士”就不一樣了。馬鞍山市當涂縣退休語文老師夏傳壽就在8月16日晚7點播出的《新聞聯播》中找到了兩處“疑似”文字錯誤。(8月18日《金陵晚報》)

  倘若《新聞聯播》真是這麼説的——“達到近兩億人”、“公辦養老機構做好為無收入、無勞動能力、無贍養人和撫養人、失能半失能等生活困難老年人提供無償或低收費服務”,那麼《新聞聯播》真是錯了。一條新聞兩處錯,《新聞聯播》太不該。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新聞聯播》也是如此,這已不是《新聞聯播》第一次出錯。2012年12月8日晚播出的《新聞聯播》中,出現上一條新聞尚未播放完畢時,導播就將畫面切換回了演播間,主播李梓萌開始播報下一條新聞,導致出現兩條新聞“混音”播出的錯誤。當晚9時許,央視新聞官方微博進行了解釋和道歉:“今晚《新聞聯播》因導播員密碼失誤,導致畫面切換錯誤,特此向觀眾朋友表示歉意。”

  人恒過,然後能改。《新聞聯播》有錯也改該。其實,《新聞聯播》不僅一直奉行“金標準”,而且不斷求新求變,打造“親民”風格。曾幾何時,網友瘋狂地為《新聞聯播》挑刺,興起“糾錯門”——主播補粧、打哈欠、唸白字、打嗝等舉動被攝入鏡頭。特別是近幾年,細心的觀眾驚奇地發現,《新聞聯播》早已從高高在上的位置上走了下來,走近“民聲”、走進百姓、走進生活、走進了尋常百姓家。這正是觀眾敢於為《新聞聯播》挑錯的原因,也是《新聞聯播》出錯之後能夠得到網友“一邊倒”理解的根本原因。

  《新聞聯播》這次出現的兩處錯,在日常生活中是非常常見的。在各種媒體上,“老王今年60多歲”、“走了大約兩小時左右”、“接近十來人”之類的錯法還少嗎?“撫養”和“扶養”是很專業的法律知識,媒體上出現的“不專業”的問題實在太多太多。因為《新聞聯播》的特殊性,觀眾就該《新聞聯播》“嚴格審查”甚至“吹毛求疵”,這是對《新聞聯播》的熱愛,也是希望《新聞聯播》在規範祖國語言文字運用方面帶個好頭。

  錯誤難免,但有些低級錯誤不該在《新聞聯播》出現。觀眾敢為《新聞聯播》挑錯,並對錯誤給以寬容和理解,這既是央視不斷努力的結果,也是觀眾不斷成熟的表現,更是社會逐漸走向理性的一種標誌。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社會的寬容度和包容度必定大幅提升,這是社會文明的體現,更是和諧社會建設的必然。 (台灣網網友 毛開雲)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扶海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