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祖珺:回望臺灣“校園歌曲”之初

時間:2013-11-01 08:28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唱自己的歌”的楊祖珺

  校園歌曲在臺灣又稱民歌、歌謠,起源於上世紀70年代臺灣各大學校園,以中文創作,內容貼近民眾生活,體現民族意識和現實的思考,因此被稱為“民歌”。也有人類比當時美國的流行音樂稱此種音樂風格為“歌謠”。

  北京深秋,有“壓不扁的玫瑰”之稱的楊祖珺從臺北飛來,做了一場《重探一九七0年代臺灣知識青年創作歌謠的時代背景》的學術報告。

  楊祖珺口中的“知識青年創作歌謠”即大陸所稱的“臺灣校園歌曲”,擁有從“50後”到“90後”的幾代聽眾,但其中不少聽眾會問:楊祖珺是誰?

  她是1978年臺灣首次出現的中文歌曲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的當紅歌手;

  她是1988年在北京舉辦演唱會的臺灣第一人;

  她是臺灣“唱自己的歌(相對於唱外文歌曲)”運動的發起者、組織者、演唱者;

  她是歌曲《美麗島》、《少年中國》的原唱……

  包括在臺灣,楊祖珺也不再以歌手著名,以至於她接受記者訪問時談到被路人認出“你是民歌手”時,眼睛裏閃爍出欣喜與安慰。雖然身心俱在臺灣40多年社會變革的傷痛中煎熬,楊祖珺還是在乎她生命的原點:民歌(創作歌曲)與歌手。

  站在北京的講臺上,“翻攪”40年前的臺灣往事,楊祖珺不談自己,只談“背景”,“以期彌補目前已存大量相關研究的當時樣貌”。

  楊祖珺開場解釋:她報告中的“知識青年”,泛指在上世紀60年代、70年代考上大學,曾經使用國語(普通話)、閩南話、客家話、原住民語言或中國各省方言發表過創作歌謠的臺灣青年。

  背景一:

  沒人敢種向日葵

  楊祖珺在報告中首先分析了當時臺灣青年生活的政治背景——白色恐怖:上世紀70年代很容易遇到無數“充滿了政治想像力”的社會禁忌:例如,市場上幾十年都買不到向日葵,臺灣的鄉村野地也幾乎無人種植太陽花(因與中國共産黨、毛澤東關聯)。美術系畫太陽花或使用太大面積的紅色,會招來教官約談。即便到70年代末期,偶爾播放大陸新聞,也必須是負面主題和黑白畫面。

  在臺灣40多年的戒嚴時期,思想審查工作由軍方“警備總司令部”負責,政府、宗教團體、媒體、學校、民間社團各種大大小小機構都規定設置“人事第二室”,這些人員負責隨時近身監控。老百姓連私下聊天都會不經思考就主動篩選掉“思想有問題”的話題,眾人皆知“不要自找麻煩”。那個時候的年輕人從來沒有聽説過“二二八”等臺灣所發生的重大政治事件。

  楊祖珺在報告中只談“創作歌謠”的背景,不談歌謠。有聽講者當場請她介紹歌謠的代表作,表現出對歌謠本身的關注更多。其實,相對於歌謠本身,所産生的背景決定了歌謠的屬性及歌手的命運。當時,楊祖珺為錄唱片而送審的歌曲全部被禁:《美麗島》“主張分離主義”、《少年中國》“與匪隔海唱和”、《我知道》“嚮往工農兵文藝”……她在臺視主持的音樂節目也一再被要求演唱“愛國凈化歌曲”,她因此憤而辭職,開始了“被禁”人生,也開啟了到農村、工廠“做人民歌手”的起點,推動“唱自己的歌”運動。

  正是因為楊祖珺對這段背景的介紹,記者才認識到陪伴過我青春歲月的“校園歌曲”,不僅僅是臺灣的風光雪月、感時傷懷,它還承載著影響社會、改變人群的理想與奮鬥,開啟了後來臺灣音樂創作人的社會意識與人文關懷。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