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應借“分享”破繭

時間:2013-08-29 08:14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民進黨應借“分享”破繭——訪香港公共行政學院高級研究顧問淩友詩

  淩友詩,出生在臺灣高雄,求學、工作在香港,現任香港公共行政學院高級研究顧問。在近日于瀋陽召開的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上,民進黨是否能突破“臺獨”黨綱和“反中”思維與大陸開啟對話交流之門,是兩岸及港澳學者們觀察的焦點。在對民進黨或批評、或維護的交鋒中,淩友詩以女性的溫聲細語另辟角度:民進黨可以從與大陸分享經驗入手,破繭而出,拿到兩岸關係的正向話語權。

  “替民進黨説説好話”

  淩友詩接受記者採訪時説:“我要替民進黨説説好話”,她認為,兩年來民進黨一直“亟思調整大陸政策”,然而由於自縛于兩岸對立思維,所以思考重點走不出兩岸經貿往來利弊之權衡,且偏重於論述弊害,無法建構與大陸的正向關係。

  對此,淩友詩分析説,大陸的兩岸政策一直比較進取,但目前多集中在經濟合作。這固然由於大陸改革開放以後集中在經濟建設,也因為大陸一向把臺灣問題當作是有待解決的“祖國統一”問題,因此思維往往固定在如何解決問題上。這容易令人誤解大陸對臺灣的一切,無論交流或讓利,都是手段,這恰恰是民進黨不樂見的模式。民進黨走不出對抗的圈圈,很大程度也是掉入了這樣的模式,自認為是要被大陸打壓、統一或消滅的“對象”,因此把大陸所做的一切都看成是包藏禍心,防範為甚,同時也難以更換自己的角色和地位,難以在兩岸關係中取得突破。

  與大陸分享經驗

  淩友詩説,民進黨施政的一個最大特點,是把臺灣當作臺灣,而不是把臺灣當作“反攻大陸的跳板”。民進黨常講的“臺灣主體性”、“愛臺灣”、“根植臺灣”,固然有政治意涵,可是它同時也體現為公共政策,就是把臺灣當作主體而不是對象,關注本土歷史文化的發揚和整理,用心於鄉村的營造,堅持綠色永續發展政策等等。

  淩友詩認為,民進黨在農村建設、技術職業教育和宗教人文三方面的公共政策和實踐經驗,就是民進黨與大陸交往的突破點,民進黨應該從經驗分享的角度與大陸展開對話,而不是與大陸對立,把自己變成大陸的“對象”。轉變角度,才能開拓與大陸平等、互惠、和諧的關係。

  真正做到與大陸分享經驗,淩友詩認為民進黨不要有大陸越亂、越落後,臺灣就越好、越安全的想法。她説:“現今區域安全互相影響,事實應該是,大陸越安定,臺灣就越安全、越好。從這個自我保護的角度,民進黨也應該希望週邊地區好。”

  淩友詩強調,在經驗分享的過程中,雙方都應以各自更好地發展為目的,而並非為“臺獨”或“統一”。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