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被“野蠻侵佔”的校園當止于“疏”

2018年08月13日 15:37:00來源:台灣網

  暑假來臨,一切教學活動結束,高校學生陸續放假回家,老師和學校的工作人員也結束了一個學年的工作,大學校園本該是一片喧鬧後的安靜景象。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各種會議活動在學校的場地中展開,各色旅遊團來到知名高校觀光,一些綜藝節目娛樂項目也趁機在學校中采風拍攝……這些活動讓清靜的大學校園重新熱鬧起來,但也引來了不少學生和老師們的異議。(8月13日《中國青年報》)

  培養人才、科學研究、服務社會和文化傳承創新是現代大學的四大功能。《大學》載:“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即便如西點軍校這般軍事化管理的頂尖學府,都曾憑藉其別具特色的社會開放模式而獨領風騷,我們又有何理由去“關起門來辦教育”呢。

  誠然,安全問題、環保問題、交通問題、教學問題的確是國內高校向社會開放的“四大難題”,然老話説得好:“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縱觀國內外各大高校,如何兼顧好學術和社會功能早有先例,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採取了網上預約參觀系統,有效限制了參觀人數;美國哈佛大學和斯坦福大學則採取了預約、收費、分時段等管理方式,並根據個人自助遊、由學生引導的公眾步行遊覽、潛在的本科生遊覽以及團隊遊覽等不同情況進行分類管理。

  大禹治水靠疏不靠堵,面對社會的“野蠻入侵”,既不可一味地“忍氣吞聲”聽之任之肆意滲透,也不能“因噎廢食”採取強制手段限制入內,而應從科學管理、合理疏導上想辦法。例如制定相關規定,要求遊覽者禁止校內喧嘩、禁止對宿舍和教室進行拍攝、禁止吸煙、不得任意穿行、不得踐踏草坪植被等,通過制度手段科學管理。

  同時加強“人防”,充分依靠科技防範手段建立多功能的防火、防盜、交通安全、報警等電子資訊監控嚴密的安全防範體系。如在高校內推廣“預約參觀”和“刷臉入校”相結合的實名認證方式,做到全面監管、精準追責,引導和制約參觀者依法合規文明參觀。

  在此基礎上,不妨再引入勤工儉學和志願服務等群體或組織,讓更多師生積極主動參與到學校的對外開放管理中,通過市場化、公益化的運作管理方式,確保學校各項制度規定落實到位,讓師生在服務社會、參與市場的同時,更多的接觸社會、了解社會,從而讓在校師生感受到社會的期待,意識到“天將降大任于斯人”的責任感,進而給予于自己“積極進取不斷探索”的勇氣與“眾裏尋他千百度”的毅力。

  對高校和師生而言,開放教育,不只是優質教育資源的共用,更是一種開放的心態、開放的胸襟和開放的視野。常言道:“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唯有融會貫通,才能有教無類、才能博聞強識、才能志存高遠、才能學以致用……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學術與社會,雖為一對矛盾,但絕非不可調和。于師生而言,社會參觀又何嘗不是一種“遊學”和“修行”呢!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閱人無數,不僅需要客經異域他鄉,還應學會接待他鄉異客,在學與踐中磨礪自我、查漏補缺,在迎與疏中,優化管理、提升形象,進而實現學術與社會功能融匯兼顧,最終實現共贏。(台灣網網友:程彥暄)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李傑]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