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對“數據幹部”不可姑息縱容

2018年07月02日 14:21:00來源:台灣網

  6月20日下午舉行的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上,通報了一些地方統計造假、弄虛作假屢禁不止的問題,從通報的情況看,造假的手段和動機等,與以往並沒有多少差別。令人關注和深思的是,通報中提到的“統計執法監督受到各種約束,處罰偏松偏軟。各地查處統計違紀違法的自覺性不強、主動性不高,不敢執法、不願執法……。”這些,才是問題的關鍵,也是我們應該著力加強和改善的地方。(人民網,6月22日)

  當前,個別地方統計造假、弄虛作假的歪風邪氣屢禁不止,工作成績中充斥著不少“造假”水分,嚴重影響了黨員幹部幹事創業的氛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可以説,造假之風一旦盛行,必將損害經濟發展和民生福祉,侵蝕黨的執政根基。因此,必須堅決遏制弄虛作假的歪風,做到發現一起、問責一起、警示一片,在各地、各單位積極倡導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

  遏制弄虛作假的歪風,關鍵在於要找準“病根”,方能“對症下藥”。黨的十八大以來,從中央“八項規定”、“六項禁令”,再到“反四風”,中央高度重視黨員幹部作風問題,好作風是領導幹部幹事創業的“基石”,俗話説,“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如果作風不嚴、弄虛作假,必將觸碰政治底線。

  那麼,數據造假“病根”何在?處罰偏軟、追責不力是重要原因之一,問題擺在面前,但是問責處置卻“雷聲大,雨點小”,長久以往,不僅削弱了統計執法的權威性和嚴肅性,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弄虛作假的不良風氣。再者,還是緣于領導幹部自身作風不嚴、工作不實,平時懶懶散散,工作中不作為、慢作為,等到統計工作成績時,“數據求大、求好看”,欺騙組織,糊弄群眾,一味撈取個人政治資本。

  誠然,要從根本上遏制統計造假的惡劣行徑,需要多管齊下。一方面,要加強懲治力度,對於數據造假要堅決做到“發現一起,懲治一起。”不姑息、不懈怠,不僅不能讓其嘗到甜頭,而且必須要讓其吃到苦頭、付出代價,從而消除滋生統計造假不良風氣的土壤。另一方面,黨員幹部要加強作風建設,牢固樹立正確的政績觀,要敢於對統計造假現象“説不”。黨員幹部要重“裏子”輕“面子”,以腳踏實地的作風乾事創業,決不可辜負了黨和人民的信任與重托。(台灣網網友:安彥溪)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李傑]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