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母親跪兒子的“尷尬”值得沉思

2018年02月12日 14:29:00來源:齊魯網

  2月9日下午,一名女子帶著兒子來到貴州安順西航派出所,這名女子説話帶哭腔,不停地説要與兒子斷絕母子關係。隨後,這名女子跪在兒子面前。“求求你放過我!”她不停地對兒子説道。(澎湃新聞 2018年2月12日)

  母親跪兒子,還不停説到“求求你放過我”,不僅讓人憤怒,更讓人心酸。懷胎十月,母親不易,為何還落得下跪求饒的地步,究竟兒子與母親之間有著什麼樣“深仇大恨”才會發生如此“尷尬”的場面。

  隨著民警的了解和開導,癥結逐漸清晰起來,原來母子二人長年分隔兩地,在兒子才8歲之時,一直由親戚撫養,直到2016年母子兩人才又生活在一起,期間聚少離多,交流也少。感情淡薄,溝通不暢,矛盾越積越多,最終導致了兒子對母親拳腳相加,母親對兒子下跪求饒。

  經歷第一次婚姻失敗的當事人不顧一切的生下了兒子,為了改變命運,毅然選擇繼續讀書深造,華麗轉身,邁入大學教師的行列,不得不説是一個勵志的故事。然而,在改變命運的途中,本應陪伴兒子成長的時光,成了當事人成功的經歷,也為“下跪求子”種下了“苦果”,正是由於母子聚少離多,才導致二人感情淡薄,兒子也因此産生逆反心理,最終爆發出了這場“尷尬”的“回報”。

  有果就有因,就事論事,兒子打母親,我們不應過多的指責,母親跪兒子,我們也不應過多偏袒,畢竟不孝與不幸,並非不能改變,慶倖的是在警察的調解下,找到了問題所在,母子二人分別作出了承諾,問題就此劃上句號是最好的結局。

  然而,母子二人從血濃于水至拳腳相加再到彼此諒解的“故事”,現實中絕不是個案,必須要引起重視,加以解決。

  不可否認,當事人努力改變命運的歷程,就是留守兒童大量存在的根本原因,為了更好生活,選擇背景離家,外出拼搏,是多數貧困家庭甚至中産家庭首選,然而,讓子女留在老家也是迫不得已的選擇。年幼子女的成長尤如初發的芽苗,缺少了陽光般的父母陪伴,註定會異常艱辛、或存缺陷,甚至會誤入歧途,就像當事人兒子一樣,對於距離的“缺陷”對母親缺乏感情基礎,形成逆反心理,最終導致問題發生。

  警鐘長鳴,為人父母者必須要吸取教訓。在更好生活與子女教育上,能夠統一兼顧是最好選擇,如若不能兼顧,必須要有所舍取,或許背景離家忍愛拼搏,會給子女帶來物質上的豐富,但精神的缺失,又該彌補呢?或許,物質上的匱乏,也能成為子女成長途中的“精神食糧”,未必不是好事。

  父母對子女的愛有多種多樣,但言傳身教和用心陪伴不可或缺,子女的成長很大程度上是沿著父母的腳步前行,子女成長路上的標識,可以是父母辛勤勞作的污水,也可以是父母的不斷增多的皺紋,但絕不能是夢中遙望父母擁抱的淚水。

  由於父母背景離鄉,外出拼搏,造成留守兒童的現狀,也應引起黨和政府重視和採取措施,對留守兒童的關愛,不能僅限于物質層面,更要從精神層面入手,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學校的正面教育和引導,教育留守兒童樹立正確的認識,引導他們理解和支援父母外出拼搏的行為;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黨員幹部關愛留守童的積極作用,主動走訪陪伴,利用八小時外和週末節假日,為留守兒童輔導作業,加強溝通,做好心理疏導;再一方面父母要充分利用現代通信技術的手段,經常進行電話溝通或者視頻聊天,用先進技術縮短與子女的距離,讓彼此心與心始終在一條線上;同時,相關部門要主動作為,履職盡責,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努力提供更多的本地就業崗位,儘量幫助外出務工人員立足本地就業,從根本上解決與子女分別的問題。

  為了更好生活,父母與子女長時間分隔,出現感情淡薄,溝通不暢,不是一個簡單的矛盾,而是一個複雜的社會問題,雖然主要原因是父母一方,但子女的教育成長,除了家庭,學校、社會,甚至黨和政府皆有責任,如何化解子女因長期分離而出現的逆反心理等問題,恐怕還要多方協作共同努力,才能讓母親跪子求饒的“尷尬”不再上演。(台灣網網友:高原白)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王鑫]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