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家國網聚】從四十年春運巨變體味歸鄉出行之便

2018年02月08日 09:08:00來源:台灣網

  中國人鄉關情結由來已久,回家過年是似乎是傳統文化賦予國人的責任,向家是天性。縱觀春運40年路在變、人在遷,春運使得中國人成為一年一度從在神州大地上大規模地流通,這裡蘊含多少歸鄉遊子的旅途記憶,以及時代發展的縮影。

  回想那些售票大廳排長龍的購票隊伍,如同“驚心動魄的戰鬥場面”,站前密密麻麻的排隊人頭攢動、廣場人潮退去後遺留的雜物和堆積如山的垃圾,在腦海中時而浮現,那曾經帶著鋪蓋卷徹夜佔據一席之地,許久不願離開車站的等候,都叫人心疼不已。

  相對以往鐵路交通部門提出,保障有力、服務至上的運輸理念,細化服務舉措,加大運力供給等來補強春運,那時我們感慨良多,“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車票,我在這頭,家在那頭。”方寸車票承載不了濃濃鄉愁。

  40年過去,讓春運進入不惑之年,年年春運路,歲歲有不同,只是在細微的改變中,不易察覺。如今人群雖擁擠,但旅途更溫馨,一系列的溫馨、高科技服務交出完美答卷也見證了春運長足進步。翻閱新中國看春運史,從1979年直接“跳躍”看今朝,通過鏡頭壓縮時空,感覺恍如隔世、天壤之別。

  40年來,春運歷經8大變遷,尤其突出日新月異的就是新科技開啟春運嬗變之路,從12306網路購票、到自主選座、微信支付、刷臉進站、智慧導航、接續換乘、網路訂餐等一系列新舉措,將多項新技術應用到春運中來,讓鐵路購票、出行更便捷,回家路更暢通。

  運用“網際網路+”技術打造智慧春運、指尖春運,新科技從此刷新春運工作的最大特點,官網、微信、APP……各種産品服務從網際網路延伸,而移動網際網路絡技術的革新及穩定性的提高,使手機購票和出行成為一種社會潮流,可以聲申:只要一手機在手,就能解決出行所有。

  科技進入大數據時代,可以通過客流監測、數據分析、報告匯總等一系列“大動作”,用數據分析來代替人工,在忙碌而安靜的“指揮現場”有序進行,為旅客進站乘車開啟“一路綠燈”快速便捷通行。既是科技發展的必然,也是服務出行民眾所需。

  從“一票難求”的困窘之地到顛覆傳統、從“忍饑挨餓”到“網路訂餐”、從“鍋碗瓢盆”到“快遞到府”,40年春運巨變,足以讓筆者為之震驚,將以往很多不可能的事情變成尋常小景,根據不同乘客的乘車需求,都開展了形式多樣的人性化服務,購票兼顧公平,解決不均衡現實矛盾,或許科技進步才是最好的人文關懷。

  通過40年春運變遷,我們感受到了人民群眾交通出行方式和回家過年的形式都發生巨大變化,越來越便捷的出行,也讓人民群眾有了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讓舒心、便捷成為人民對於美好春運的新期待。(台灣網網友:金山)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王鑫]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