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回不回家別忘咱爹咱媽

時間:2015-09-24 14:27   來源:台灣網

  中秋節即將來臨,“中秋節,回不回家”是近日朋友圈的熱議話題。

  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時,與元旦齊名成為中國的主要節日之一。自古中秋節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是個講究喜慶的日子,子孫滿堂會給節日帶來不少喜慶。

  可以想像,中秋節祖子孫三代若能在九月的晚上,同坐一張桌上吃月餅、賞月亮、聊天,無疑十分愜意。然而,當下不管鄉村和城鎮,時常能看到另一種現象,一所大院一年四季只晃著一代人或一老一少兩代人的身影,節日期間依舊寂靜、冷清。節日呈現幾多歡喜幾多愁的“悲喜兩重天”局面。

  中秋節不回家孝不孝

  上世紀末一首《常常回家看看》紅遍大江南北,讓中華兒女感慨萬千。它歡快的歌調道出兒女與家的濃濃深情,勾起千萬客居異鄉兒女的思鄉情結。當身在外地聽到這首歌,哼起這個調,也促使他們回鄉探親。2008年中秋節被列入國家法定節假日,這也為青年人回家探親提供了綠色通道。儘管如此,不少年輕人仍不回家。

  2014年英才網公佈一份調查顯示,有53%的職場人選擇回家過中秋,有47%的人過節選擇不回家,兩者幾乎對半。相信,在即將到來的中秋佳節中,你能看到闔家歡樂、其樂融融的幸福圖景,也不會錯過中秋節的寂靜、冷清、淒惶。

  兩種情形的對比,極易讓人與“孝不孝”聯繫在一起。中秋節不回家真的不孝嗎?

  不可否認,若你能夠在中秋節帶上一盒月餅,在幾月未回的情況下回家,父母臉上呈現的喜悅可想而知。即便你兩手空空,對於你能夠在節日回家,他們也只有喜歡。近兩年筆者一直在外工作,一年四季很少回家,每次都能感覺到,我能回家帶給他們的無以言表的喜悅。

  我己經長大,該我關心他們,該我為他們做些什麼,但每次回家都是他們忙,而我只能“坐享其成”。每次離開時,他們總要送我到車站,坐上車等車輛遠去,才離開。

  每當面對種情境,心裏就涌出一股酸處。此種客氣常常使我愧疚,使我加倍牽掛著他們。我曾下決心,要抽出更多時間陪爸媽過節,在工作時也時常提醒自己,可細數每年的日子,回家的次數只有那麼兩三次,停留的日子不過那麼幾天,更多節日仍是在電話中度過。

  此種情形,不是不想回家,不是不想陪他們過節,而是由於種種原因不能回家,比如路途遙遠、耗費精力和工作壓力大……筆者相信,由於此類原因不能在每個節日陪伴父母的不只我一人,他們對家的思念也不會少,所以,“孝不孝”不是回不回家所傳遞的。

  中秋節不回家,你不懂的憂傷

  “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吾老及人之老”。人都有老的時候,此刻是兒女,三十年、四十年後便成為老頭老太太,也會守著家等待兒女陪你過節,做為兒女應該換位思考,滿足父母小小的要求。常回家看看不僅傳遞孝義,還是為自己納福,能增進兒女與父母感情,提高家庭幸福度。

  百行孝為先,仁愛孝悌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常回家看看是責任還是義務。事實上,這些道理,年輕人都懂,但對於不回家,有你不懂的憂傷。

  一則他們在城市生活並非那麼好,住房是租賃的,三天兩頭被催水電費,早餐午餐不固定,饑一餐飽一頓,工作要看人臉色、心情,稍不注意就可能被罵;二則,不回家並非不想回家,回家要考慮到路途、時間和工作壓力等因素,還有父母間的攀比之風,與其回家做為被比對象遭受尷尬,不若不回家,外加被父母逼相親、逼結婚等現象,不回家也就成為常態。

  另外,兒女能夠常回家陪父母,固然值得高興,但並不代表他們回家的目的即陪伴父母。在啃老族盛行的時代,“醉翁之意不在酒”式戀家並不罕見。兒女回家次數與孝不孝的關係不是正比直線,而是一組拋物線。在此條拋物線中,處於中間位置才是正常的,偏向兩邊任何一個方向的觀點,都是走極端主義,這是公眾應該注意的。

  年輕人不回家,父母應該讀懂其中的憂傷。據《羊城晚報》報導一則調查數據顯示,35%的人選擇宅在宿舍中度過,28%的人在加班中度過,25%的人選擇與朋友聚會,12%的人選擇出去遊玩。由此看出,中秋節不回家有因加班沒時間的,有為了快樂與朋友聚會、遊玩而不回家陪伴父母的,也有不敢回家的,籠統地認為“不回家便不孝”有失偏頗。

  中秋不回家別忘寄月餅回家

  為規範子女不常回家,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中,增添了子女“常回家看看”的精神贍養義務條文。人民網曾報導一則“常回家看看”精神贍養案。在該案中,老人作為原告,其中一個訴求就是要求子女常回家看看,江蘇無錫市北塘區法院法官也當庭宣判要求子女“至少要保證兩個月看望一次”。

  法律的善意讓人動容。隨著社會的發展,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老齡人口增加迅猛。截至2014年底,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經達到2.12億,有一半過著“空巢”生活。如果能通過法律文件的約束,促使兒女在節日期間多回家陪父母固然是好,但現實的語境是,即便有法律文件的強制性要求,“空巢”老人的現實問題依然無法解決,而且在法律的強制要求下,親情也會遭遇尷尬。

  中秋節是條親情紐帶,這頭是家,那頭是遊子,因此,“常回家看看”入法在得到一些人點讚之時,也遭遇質疑:在法律的強制下,子女帶著情緒回家看望父母,給父母帶來快樂還是添堵?其實,要求子女常回家看看,並不是對子女行為的約束,而是對親情呼喚,換言之,怎樣做才能讓父母感到子女對他的關切,才是重要的。

  這就要求父母與兒女相互理解,兒女要理解父母的思念之情,父母也要理解兒女不能回家的難處。這也要求子女與父母做好溝通,現代資訊技術、物流業這麼發達,不回家也能夠實現遠距離無限制的交流,也能夠實現“我寄愁心與月餅”,寄託思念的。

  中秋節快要到了,衷心祝願所有家庭都能過個團圓節,同時,也提醒不能回家的兒女,你不能回家陪父母過節,公眾不會苛責,但提醒你別忘給父母打個電話,給咱爹咱媽送盒月餅,因為有關愛的中秋節才是喜慶的。(台灣網網友:付貴)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