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抗戰70問》是銘記歷史的“加法”

時間:2015-09-03 15:47   來源:台灣網

  為慶祝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反法西斯抗戰勝利70週年之際,中國文明網特別編寫了《中國抗日戰爭70問》(以下簡稱《70問》)專題,站在整個人類反抗法西斯的高度,從政治、經濟、社會各個角度,重點梳理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關鍵重大問題,為警示和教育人們銘記歷史、緬懷先烈開設了一堂具有深刻意義的網路教育課。

  “歷史不會因時代變遷而改變,事實也不會因巧舌抵賴而消失。”“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否認罪責就意味著重犯。”習近平總書記在首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上的講話,準確地道出了歷史的特質和銘記歷史、尊重歷史的特殊意義。歷史,對於我們每一個中國人來説都應該是刻骨銘心的。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而《70問》讓我們更加透徹淋漓的認識了中國人民抗戰的艱辛,看到了戰爭的殘酷與艱苦,看到了列強的殘暴與兇狠,看到了中國人民的頑強與團結。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踐踏了祖國的河山,山河破碎,家破人亡,血染沃土,給中國人民帶來了無以言表的巨大的傷害,但堅強的中國人民眾志成城,同仇敵愾,誓死抗爭到底的英雄氣概和解放民族的強大的凝聚力最終迎來了抗日戰爭的勝利。這是一次歷史性事件,也是中國人民抗擊侵略者最成功的事件,值得所有中華兒女銘記與感恩。

  這段充斥著殺戮、鮮血、苦難的歷史背後,是無言的苦楚和難以名狀的痛。但是我們卻要銘記,《70問》也再一次提醒我們銘記。在抗戰的過程中,中國人民始終充滿著必勝的信心,在敵強我弱的條件下,不怕犧牲、不怕困難、不畏強敵,堅持進行艱苦卓絕的抗爭並取得勝利。作為享受著抗戰勝利的後代,我們必須銘記戰爭的勝利,銘記每一個為了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而付出生命的英雄。

  然而就中國現如今的國情來看,筆者認為《70問》不僅是在警示、教育世人銘記歷史,更是在向世界各國展示中國人民的錚錚傲骨,展現中華民族的強勁力量。70年前我們可以憑靠微弱的力量以少勝多,經過70年的發展,我們可以躋身世界強國之列。中國,早已拋掉“東亞病夫”的帽子,在國人的共同努力下,手拉手肩並肩,高高揚起了中國航船的風帆,迎風起航。

  今天我們強調銘記歷史,並不是要延續仇恨,而是要以史為鑒、面向未來。《70問》是銘記歷史的“加法”,這個“加法”能帶領中國人傳承那段英勇抗爭史詩中凝聚下來的民族精神,在以後的日子裏更有信心面對困難,迎接挑戰,不斷凝聚起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力量!(台灣網網友:慕青)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