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院士頭銜回歸“本來面目”

時間:2015-01-12 08:32   來源:台灣網

  2015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已于1月1日開始。此次增選院士名額不超過65名,公務員和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黨政機關處級以上領導幹部原則上不作為院士候選人。根據2014年新修訂的《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院士候選人由院士和有關學術團體推薦,不受理本人申請。此次增選,對65周歲以上的候選人,需要至少6名院士推薦,且至少有4名院士所在學部與該候選人被推薦的學部相同方為有效。(1月7日 人民日報)

  近年來,院士異化造成諸多問題,如院士學術不端、科研資源浪費、公信力下降等層出不窮,這則新聞讓我們看到改革院士遴選和管理體制的步伐已經開始。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改革院士遴選和管理體制,優化學科佈局,提高中青年人才的比例,實行院士退休和退出機制。從這次增選可以看出,只是明確公務員(參公)處級以上領導幹部不作為院士候選人和對院士的適齡推薦程式進行了要求,這項改革的步伐雖然遲緩,但方向非常明確,也順應了社會公眾的期盼和時代大勢。

  其實院士頭銜的異化早已成為科研學術界備受質疑的痼疾。在國外,院士僅僅是在某一方面有特別造詣的學者所享有的高級別學術榮譽,既沒有“領域權威”的學術特權,也不附帶經濟待遇。而在我國,院士的諸多學術特權和附帶經濟利益被發揮得淋漓盡致,其本該具有的單純學術榮譽的性質往往淹沒在體制設置的各種利益鏈中。究其原因,還在於個中利益糾葛盤根錯節,體制內的改革壓力遠遠不夠。現科研學術界和有關部門正在切實按中央要求啟動“啃硬骨頭”的程式,趟這個“深水區”時,首先要自上而下進行系統改革,然後找準突破口和關鍵點,逐步剝離附著在院士頭銜上的過多利益和功能,適度保留合理的榮譽性獎勵,讓院士頭銜回歸他的“本來面目”。(台灣網網友:王小兜)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