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美味變毒品,誰之責?

時間:2014-10-31 17:27   來源:台灣網

  你是不是曾體會到,某種火鍋、小龍蝦或者捍麵皮等特別好吃,吃了還想吃?有沒有一家飯店,你經常光顧,隔了一段時間不去就想得慌?你肯定想不到,食品裏這“給力”的味道,有可能是因為被添加了特殊的香料--罌粟殼。(2014年10月30日,來源:新華網)

  罌粟殼的毒性為嗎啡、可待因、罌粟鹼等成分,其慢性中毒主要為成癮。不法商家把這罌粟殼添加在食品中,讓食客逐漸上癮,欲罷不能,好吃嘴也就淪為癮君子,令人咂舌。

  食品安全問題已成當今社會比較突出的問題。毒品變美味,雖然不法商家的確可惡,為追求利潤不惜傷害他人的身體健康,應該受到嚴懲。但試想問問,有買方就有賣方,作為國家嚴控的商品是怎樣隨便在市場上流通的,很多問題的處理都是事後諸葛亮,等媒體或公眾曝光後才採取措施,那事前的監管在哪?筆者認為,行業部門只有真真正正的依法行政,把法律規定的行業監管確實履行到位、落到實處,嚴厲打擊不法商家,讓濁水變清,消除那些“潛規則”,才能讓舌尖上美味不再有“毒”。(台灣網網友:李森)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