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霾今用”的論斷很傻很“天真”

時間:2014-10-23 09:49   來源:台灣網

  有媒體援引古代氣象志為霧霾尋找歷史依據,認為可以追溯到元代。近日封鎖北京上空的霧霾天氣,讓眾多當地網友陷入對生存環境的憂慮之中,紛紛為自己的健康尋找解決途徑——口罩和空氣凈化。這更激發了不少人的創作熱情,成為網際網路攝影師和打油詩的題材。(南方都市報10月20日)

  霧霾,詞語解釋是“霧”和“霾”的組合詞。“霧”和“霾”是有本質上的區別的。霧是由大量懸浮在近地面空氣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組合成的。霾也稱灰霾(煙霧)空氣中的灰塵、硫酸、硝酸、有機碳氫化合物等粒子也能使大氣渾濁。目前我國對霾沒有一個特別明確的形成原因的解釋。

  據了解,其實很多人對“霧”和“霾”的差異,並沒有很深入的了解,因此也並不知曉霧霾這東西給人體帶來的傷害究竟有多大。遠了不説,就説筆者小時候,一九九幾年那時候也有霧,但那時候的霧沒有奇怪的味道,就只是覺得空氣中都悶悶的,不通透。當然大霧天氣的形成,也是因為一部分空氣不流通的原因。而現今的霧不僅僅是濕漉漉的水汽,在空氣中還參雜著不知名的微小粒子,就連樓下停的轎車,在經過霧霾的籠罩之後,都會在車窗上留下臟兮兮的“泥點”,可想而知這東西呼吸到身體裏的造成多麼嚴重的污染。

  國家氣象部門從2012年開始關注PM2.5指數,至今已經有3個年頭了,這三年中,我們為保證空氣污染指數不超過PM2.5這個數值,已經做了不少的工作去應對。不能説完全沒有效果,但我們的終極目標卻並沒有達到。“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霧霾的天氣也同樣是經過日積月累的空氣污染,才會有今天的種種“盛況”。究竟什麼辦法才能徹底給造就霧霾天氣的眾多危害畫上一個終點呢?筆者有以下看法。

  第一,強化污染企業對外排放氣體的管理力度。中國是工業大國,是燃煤大國。眾所週知,工業和煤炭都是重污染的行業。既然是重污染行業,更應該下大力度防範造成污染的可能。譬如説,環保設備不齊全就停産,直至檢驗通過。平時加強對這些重點企業的關注和監督,絕不能有一絲一毫的鬆懈。

  第二,強化綠色植被的覆蓋率。綠植對抗霧霾雖説功率小了點,但在霧霾形成之初,對於那些污染空氣還是有凈化功能的。在全世界範圍內,我們國家綠植覆蓋率僅為12.98%,在全世界排名第121位,排名第一的是日本,綠植覆蓋率為67%,雖然日本的國土面積只相當於我們國家的雲南省。筆者希望明年植樹節的時候,領導們集體栽種的是適應力強的樹木,而不是嬌氣稀有的“名貴物種”。

  第三,強化地方環境保護的防治意識。筆者居住的是一個三線小城市,也有很多工業企業的存在,但在5、6年前根本沒有所謂的“霧霾天”的。春季空氣中真的是青草的味道;秋季是真的秋高氣爽,藍天白雲;陰天就真的只是烏雲厚重了些,看不到太陽而已;可是近幾年我們這裡開始大興土木工程——蓋樓房;人們生活水準逐漸提高——私家車;物質要求提升——吃燒烤;這種越來越不節制的對環境肆意破壞,已經讓局勢愈加惡劣,空氣環境治理依然迫在眉睫。

  雖然我國自古就有霧霾天氣,但古霾非今霾,既然是歷史就讓他永遠成為歷史吧!(台灣網網友:孫冰)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