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國智慧尋求古今中外文化之平衡

時間:2014-09-26 19:25   來源:台灣網

  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作為其核心的思想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大體經歷了中國先秦諸子百家爭鳴、兩漢經學興盛、魏晉南北朝玄學流行、隋唐儒釋道並立、宋明理學發展等幾個歷史時期。(9月24日網易新聞《習近平出席紀念孔子誕辰研討會並講話》)

  習總書記日理萬機仍在關心傳統文化建設出席了紀念孔子誕辰研討會。他梳理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一脈流傳的變遷,也將中國的傳統核心文化變遷展現在我們面前。好磅薄的華夏智慧,一脈相承、不拘不泥!如今,華夏智慧的江河流經當代,我們又要如何讓這源於千萬年的智慧繼續流動呢?

  宏觀上的中國智慧是從不守舊的,固守的堅持只適應于靜態的社會,而運動是宇宙的本質,因此“易”是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核心。

  一談到當今中國,就不由得想到八國聯軍,就不由得想到戊戌變法,就不由得想到五四運動,就不由得想到軍閥混戰、就不由得想到日寇囂張,就不由得想到掃滅倭奴、統一中華……我們的國家在近代經歷了太多的變遷,變得太快,變得太猛,於是國人的思維産生了愈加劇烈地衝突,思想界最終達成的趨勢是“向外看”……

  十餘年前的我曾經認為:一個偏極的社會需要一個偏向另一個極端的主流思想來平衡。我想是這樣的。我們已經集中精力“向外看”了百餘年,如今中國物質國力已經大發展、大成就了,思想文化的建設迫在眉睫。可是文化需要的是有根基的建設呀,所以有了“看回來”的呼籲。

  其實如果我們再不看回來,也許真的不容易看回來了。我還曾是高中教師的時候,告訴學生中國最優秀的人文智慧在古書裏面,可是他們很多,包括我們那一代人對古文已經知之太少,所以也不難理解太小眾化了的古代文化為何近百年時常生存在夾縫中。

  在運動中尋求平衡是自然界的美麗所在,在文化影響尋求平衡卻是對中國智慧的考驗。希冀著當今中國能尋求到古今中外文化的平衡點,形成如同“中國先秦諸子百家爭鳴、兩漢經學興盛、魏晉南北朝玄學流行、隋唐儒釋道並立、宋明理學發展”的文化核心。而如此般希冀的內容都僅是後代的概括總結而當代人渾然不知罷了,可是如果沒有一脈相承的文化根基,則有可能被後人評價為“斷流了”——悲痛的淚無法抹滅自然界的熵增。(台灣網網友:武易刃)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