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插電”生活,從“充電”開始

時間:2014-09-15 15:56   來源:台灣網

  自從電子産品出現,“沉迷”這個詞就始終隨它前行。人們警惕這些五彩繽紛的新玩意兒,卻難敵其誘惑。如今,電視、電腦、電子遊戲、智慧手機正在蠶食著我們的生活。有識之士提醒人們,遠離螢幕,回歸“不插電”生活。(9月14日現代快報)

  關於人們沉迷電子産品的故事,三天三夜也講不完。前不久,河北李先生帶著8歲的兒子坐公交車,上車後就開始玩手機,汽車到站後匆忙拎著東西下車。結果,下車後才發現兒子不見了。幸虧司機及時發現,幫忙聯繫上李先生,才讓父子團聚。

  李先生差點弄丟了兒子,源於其專注于玩手機已經魂不附體。事實上,和李先生一樣“靈魂出竅”的大有人在。參加親友、同學聚會原本是一件充滿期待和憧憬的事,久別重逢,可以多説説話聊聊天,結果往往是一桌子的都在悶頭玩手機。一個段子道出了幾多無奈: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我就在你身邊,你卻在玩手機。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文字編輯、文件處理、新聞瀏覽、郵件收發等變得越來越高效、快捷。電子産品帶給人們工作學習生活諸多便捷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後果。英國《每日郵報》報道,一項統計表明,人們平均每6分半鐘就會看一眼手機,除去睡覺的時間,每人每天差不多要看150次手機。科學家把這一症狀命名為網路依賴症、手機依賴症。

  有證據表明,網路依賴讓很多人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當遇人們到不懂的問題時,首先想到的是搜索引擎,而不是查閱圖書資料。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科學家選取105名六年級小學生為研究對象,發現這些學生在每個教學日平均要看4個半小時螢幕。研究人員讓其中的一半學生參加5天的自然和科學夏令營,其間不接觸任何電子産品。結果發現,參加夏令營的孩子在描述各種表達情緒的圖畫和視頻時,正確率提高了5%,而沒有參加夏令營的孩子答題正確率則沒有變化。

  網路依賴症也使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變得日益疏遠。一個樓道裏的鄰居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夫妻之間患上了“下班沉默症”;同事之間也是各忙各的;很多人一旦離開電腦手機,就覺得“生活的樂趣全都沒有了”;貸款買手機,在寒風中排隊等待新款手機上市,甚至賣腎換手機這樣的事,都已經不再新鮮!人們對電腦、手機的迷戀和依賴已經近乎瘋狂。回歸“不插電”生活,正成為越來越多有識之士的共識。

  回歸“不插電”生活,必須從“充電”開始。電腦、手機登電子産品並不能給人們帶來真正的快樂。正真恒久的快樂,有賴於健康的體魄和健全的人格。從國家層面,固然要加強精神産品的生産,要加強體育文化設施的建設,要健全帶薪休假等一系列制度,讓老百姓有充電的時間和空間;從個人層面,也要加強充電意識。比如,一場説走就走的旅行,再比如,有計劃的身體鍛鍊和閱讀。如果實在不行,暫時離開電腦站起來伸伸腰、踢踢腿,和家人説説話、聊聊天,甚至搞點“小動作”,或者,站在窗前看看外面的風景,總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吧?(台灣網網友:張衛斌)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