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疾考生的“倔強”是值得肯定的社會生態

時間:2014-07-03 16:29   來源:台灣網

  彭超,是來自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縣的一名高三考生。他雙臂截肢,但卻在2014年高考中,用腳執筆,交出了總分538分的答卷,超過四川省一本線3分。他的勵志故事曾一度被同學們奉為“傳説”。面對媒體的採訪,彭超表示不願別人把自己看成弱者,“求助在我眼裏是件奢侈品”。(6月30日新京報)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每年的高考都一如既往地在6月如期而至,所不同的,只是媒體爭相追逐採訪的焦點不同而已。今年,在各地“嚴禁炒作高考狀元”的禁令之下,抓住公眾眼球的是一名叫做彭超的考生。他身殘志堅,用生命的寬度贏得了世人的尊重,“求助是件奢侈品”的論調更成為了他的奮鬥宣言。

  可以説,彭超既是一位平凡的少年,也是一位不平凡的少年。説他平凡,是因為他也像同齡人一樣,喜歡打《英雄聯盟》等網路遊戲,喜歡和朋友們去KTV過一把“麥霸”癮,喜歡收藏宮崎駿的影碟……説他不平凡,是因為他沒有常人健全的雙臂,不能像常人一樣地繫鞋帶,不能像常人一樣奔跑起來健步如飛而又身體平衡。但是這些都不成其為問題,真正值得我們關注的,是他身上的那份執拗與倔強。

  熟悉彭超的人,都有這樣的一種感覺:他討厭被樹為“典型”與“榜樣”,因為過多關注的眼神,感覺有點像在“看熊貓”;他不喜歡被別人看成弱者,過多的關心完全可以等同於憐憫與同情;他靦腆而樂觀,事事力求做到與其他人一樣,不希望成為旁人眼中的“另類”……如此種種,都源於他的那顆執拗倔強的內心與不向命運屈服的韌勁。

  人生無法重來。身體的不健全與生命的殘缺並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而生命的美好與否,關鍵取決於它的擁有者抱以何種的生活態度。在世人的傳統觀念中,殘疾人由於身體的殘缺,理應得到眾人的同情與照顧,長久以來,殘疾人也幾乎與“弱者”“可憐”“弱勢”等字眼劃上了等號。前不久爆發的“出租殘疾證”事件,部分企業為躲避繳納殘疾人就業保障金,採取“假用工”的方式來招收殘疾人,這為殘疾證的出租帶來了牟利空間。然而在這起“出租殘疾證”事件中,個別殘疾人的順“利”而上,不僅讓殘疾人群體蒙羞,應驗了魯迅先生的“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更暴露了以殘疾博同情的乞討心態。兩相比較,彭超身上樸實無華的自立與自強,倔強與“要強”就更顯難能可貴。如果在殘疾人群體中要選一位代言人來挽回群體形象,那麼非彭超這位殘疾考生莫屬,因為他是這群殘疾人當中的例外,更能代表當下殘疾人自強不息的形象與心聲。

  “人只有站起來,世界才屬於他”。殘疾考生彭超的“倔強”,是一種值得肯定的社會生態。身體的殘缺無法阻撓生命的完整,殘疾人不一定就是“弱者”的代名詞,殘疾人也不是沒有成為時代“男神”強者的可能,殘疾人群體的形象還需要每一個殘疾人去奮力掙回來。(台灣網網友:楊蘭)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