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講師抄到教授 誰來監管剽竊底線

時間:2014-04-29 16:25   來源:台灣網

  一名大學教師,從教21年,10篇論文被指抄襲,其間職稱從講師晉陞到了教授,並調入了另一所大學。近日,這則舉報重慶師範大學政治學院教授張世友論文“從講師一路抄襲到教授”的網帖,在網際網路上引起了大量關注。記者比對發現,被指抄襲的10篇論文中,至少8篇大量“引用”了文末的參考文獻。(4月29日中國青年報)

  從講師抄到教授,不由讓我們驚訝這教授的膽量和好運氣,對比之下,更看到了此教授只是簡單改幾個用詞就將順利將別人的論文據為己有了。近年來,名人教授被曝抄襲已經屢見不鮮,如:2010年清華大學知名教授汪暉涉嫌抄襲;2011年,湖南農業大學教授李宗軍涉嫌抄襲論文;2012年,湖北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教授石元伍獲國際設計大獎作品被曝抄襲學生被停職調查;今年1月,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醫師王宇澄舉報他的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正敏57篇論文涉嫌學術抄襲;還有北京大學教授孔慶東涉嫌抄襲陶慕寧作品等等。

  對於這些抄襲門事件,筆者認為還需仔細甄別真偽,不可發現一個網路舉報的就亂棍打死。固然知識分子和學者教授應該品行止端、道德高尚,但我們也需大睜警惕雙眼,不給借機誣衊詆毀名人、學者提供表演舞臺。

  所謂名人、教授、學者抄襲門事件,基本可分為三類:文藝作品、文學作品、科研成果及學術作品,而抄襲的原因也是多種多樣:上世紀80年代前後,政治環境與人才匱乏之下,抄襲經典晉陞職稱也曾是種普遍現象,對於這時期由於政治歷史原因所致的抄襲,我們要報以寬容。對於那種學生為了討好教授而主動“貢獻作品”給導師署名發表,以贏得導師的厚愛與關照,當事件過後或兩者為名利而産生矛盾,舉報老師抄襲也就發生了,如王宇澄舉報他的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正敏就是因此而發生的。對於此類抄襲事件,學生與老師都有責任,但終究“蒼蠅不盯無縫的蛋”,老師如果嚴於律己,視品行、修養、名聲如生命,又何來晚節不保?

  對於文藝作品與文學作品中的抄襲現象,這其中除了有抄襲者的借鑒初衷外,也有他們的靈感、智慧在其中。文字與語言本就是定式的,我們人人都是生來就是模倣別人、抄襲文字、感悟思想與語言之美。報刊與評論文章中,誰都會借鑒、抄襲些形成共識的名言警句、思想精華,説到底,每篇文章中的字我們都抄襲自“新華字典”,而如何將個人思想用鮮明語言文字形式表達出來,發人深省,引人共鳴,這才是文學與文藝作品的真正價值所在。清華大學教授汪暉與北大教授孔慶東涉嫌抄襲最終引起了代表正反兩聲音的辯論,而兩者卻都忽略了他們的作品生命力與影響力。人們常説“天下文章一大抄”,抄襲本身並非不可饒恕,而抄襲背後的目的、利益才是真正值得我們反思的,如果一篇普通文章在經過多人不斷添加個人智慧抄襲、精煉下成為名篇、精典,誰又能否認這是集體智慧的不朽結晶呢?

  當然,最不能讓人民容忍的還是學術與科研抄襲造假,這其中折射出一些學者、教授、科技人員為求名利不擇手段的底線淪落、道德滑坡,也暴露出一些科研院所、大學校園監管缺失下學術、科技腐敗氾濫現象。中國有13億人口,卻沒有本土中國人獲得過諾貝爾科技獎項,幾十年高喊“科技是第一生産力”,尷尬的現實卻是3/4科技專利為外國人所有,每年世界第三、超萬億的科技投資並沒有換得相應的科技産出,甚至60%的科研資金去向不明。而中國經濟高耗能、高污染、高勞動力和低附加值的背後,正折射著教育與科技的軟弱無力,學術、科技腐敗在這其中扮演了多少不光彩的角色呢?

  從講師抄到教授,拷問著此教授的羞恥之心與道德底線,也在拷問著我們整個社會是否“盜亦有道”。我們常説權力無底線貪腐滋生,人無底線走向墮落,社會無底線風險重重,“盜亦有道”卻正決定著整個社會黑白的底線規則,法制社會、公平正義、權力規則、道德素質都需“盜亦有道”,道可道,非常道,此道非鼠道,而應該是相關教育、科技部門的責任良心之道。(台灣網網友:劉立峰)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