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糧食進口狀況堪憂

時間:2014-04-11 17:35   來源:台灣網

  《人民日報》環球走筆欄目2014年4月8日發表《看中國火鍋涮進口羊肉》一文,中國火鍋涮進口羊肉,已成為餐飲界的時尚,既便宜,又有檔次。作者引發感慨,國內如何提升科技含量強化牛羊肉供給能力,如何搞規模經營降低成本。2013年中國農産品貿易逆差達500億美元。糧食近年來急劇進口,最主要的原因是國際糧價大大低於國內糧價。

  1996年的一個資料,《中國中長期糧食進口趨勢淺析》,文中描述,1995年國內凈進口糧食1985萬噸,佔世界貿易量的9.87%,成為當年僅次於日本的第二大糧食進口國。當時國內外研究機構預測中國2000年糧食進口,低數1500萬噸,中間數4000——5000萬噸,高數9000萬噸,中國專家共同看法是中國“糧食進口大國”的態勢21世紀初難以改變。

  不幸被專家言中,新世紀中國糧食進口直線上升,2011年大豆進口5200萬噸,2013年進口超過6000萬噸,加上三大主糧,進口從2011年的6000萬噸越到2012年超過7000萬噸。現在糧食進口已從80年代的品種調劑變為今天的必要補充,已從個別品種進口發展成全面進口,從進口幾億美元上升到200——300多億美元。

  中國糧食安全自給率的“紅線”已鬆動,《人民日報》求證欄目記者曾專門進行了調查採訪,得出的結論是我們的飯碗端在自己手上,基本的結論是糧食既有進口,也有出口,進口不是為了滿足口糧需要,而是工業、飼料用糧等多樣化消費需求,增加進口還與利用國際糧價走低購進有關,沒有超過三大糧食品種配額一半的反駁言辭等等。

  姑且相信這樣的數字和求證,立足自給,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調劑也無可厚非,但是自80年代中期以來的玉米大量出口,適量進口加拿大或美國小麥那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品種調劑,我國已從糧食進出口搖身變為糧食凈進口國,糧食進口量不可謂不大,近兩年每年5000——6000萬噸油料大豆進口就是一個明證(其實大豆應放在穀物類統計,實際糧食進口量還要大),僅此一項相當於在國外屯田4——5億畝,中國的糧食自給率逐年下降,2011年跌破90%,也是不爭的事實,數字驚人,發人反省和深思。

  不是危言聳聽,是觸目驚心,糧食的剛性需求與水資源、耕地遏制因素成不可調和的矛盾。《參考消息》曾在2011年4月21日載,美國媒體報道,耕地遭侵佔威脅中國糧食安全,文章稱從1996年國家第一次土地詳查時到2008年,中國的耕地共減少833萬公頃。現在耕地已經減至1.2億公頃(18億畝)這一政府設定的“紅線”。

  大量的開發基建佔地擺在面前,所謂的佔補平衡,有些是補在山坡丘陵薄地,何談種糧或提高産量。大量的開發佔地且不説違背農民意願,最值得警惕警醒的是耕地良田遭受侵佔,大片糧田所謂的“黃土變成金”。一方面耕地的減少,另一方面糧食連續增産,似乎不對稱、不匹配,固然有單産的增加,但是科技投入增長有限度,這不由使人對糧食産量的真實性産生擔憂。

  中國糧食行業協會名譽會長白美清逢會必談,不無擔憂地説,當前不論是糧食主産區還是銷區,農民種糧積極性都不高,調出糧食的省區逐漸減少。地方政府事實上以“招商引資”為重中之重,佔用耕地搞建設,忽視農業和糧食的思想很普遍,“地方依賴中央,銷區依賴産區,居民依賴市場”的情緒在滋長。不少地方是“口號農業”,無序佔用耕地的現象並未停止。這些問題不解決,農業和糧食將會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瓶頸。

  實際上耕地減少和乾旱已經還以顏色,今後糧食生産的增長空間和難度異常大,要達到“十二五”規劃的目標5.4億噸決非輕而易舉能辦到的。而糧食的需求則呈剛性增長。“十二五”末,人口將達到13.9億,城鎮人口將佔一半以上。糧食的需求年年增加。産需、供求出現的缺口主要依靠挖庫存和進口來補充調節日益困難。原先三大主糧中稻穀偏緊,現在粳稻、優質小麥、玉米等均出現了偏緊的苗頭,糧食始終處於緊平衡狀態。

  從世界的糧情看,糧食産量在21億噸~22億噸之間已經徘徊了十多年。而世界人口由上世紀的65億,很快上升到目前的近70億,世界人口平均佔有糧食只有300公斤左右,國際糧食市場迴旋餘地有限,國內每年進口一千多億斤的大豆就是一個信號,值得反思。所以必須堅定不移地貫徹國家的既定方針,立足國內解決吃飯問題。為確保糧食安全,要未雨綢繆,減少耕地和水資源枯竭的桎梏,不搞數字遊戲,“數字”糧食,核實核準糧食數字,為糧食宏觀調控提供準確科學的糧食産量基礎數字。

 

 

  中國火鍋涮進口羊肉不是好事,傳統農業迎頭碰上農業現代化和國際競爭,中國人的飯碗主要盛中國自己産的糧食,為中央把糧食安全上升為國家戰略鼓與呼,以我為主,舍我其誰,立足國內,自力更生,守住底線,適度進口,巧用資源,科技支撐,提高産能,方是戰略,也是正道。(台灣網網友:孫曉明)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