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車售票網站“12306”近日正式開售打折火車票,據報道全國範圍內共有556個車次的車票可享受到折扣優惠。(3月26日廣州日報)
火車票打折消息一經公佈,隨即引來社會強烈反響;只是,此次鐵總的惠民讓利定將有別於普通商品降價,消費者若在理解上出現分歧,那麼出現正、反陣營就無從避免。那麼,究竟是政策不給力?還是認知有誤區?我們倒是可以來探探究竟。
其實,原鐵道部時代就曾有過火車票讓利優惠的先例,只是,由於當時鐵路體制特殊,聚焦企業“身份”的目光佔到多數,從而,使得那次的優惠降價並未引發民眾過多關注;而今,摘掉“政企”頭銜的鐵總,已完全呈現出企業形態,經過一輪角色轉換,舊時觀念漸漸被市場規則所更替,主動走向價格行銷,並非只是單一作秀,其背後的企業發展意圖和全新的價值取向向我們昭示了計劃經濟年代的終結,現在的鐵路正目不轉睛的盯牢市場。
作為一項政策的受益群體,每個消費者都有自己對政策的理解,微觀的看,打折促銷實為雙方受益,目前癥結只是為了力度大小,覆蓋點面大小稍有分歧,而宏觀的看,這不僅只是一個企業發出的積極信號,更是對國家層面一項重大決策的肯定,將政治監管從既有的鐵路整體中剝離,雖冒風險,但長期來講肯定會受到各方歡迎。
從這次的火車票打折來看,筆者看到最多的還是鐵路對服務價值和理念的引導,利用“縮小席位差價”的概念模式引導國人體驗更高的“軟、硬體服務”,薄利多銷,以求從量變到質變的行銷思路雖在短期看來,效果不會太過明顯,但是當它有效存在一段時間並適應當前市場後,或許情況會得到大幅改觀。
有人説,鐵路永遠在算計那些被迫乘坐火車的消費群體接受單方定價。只是,“被迫”這一説辭筆者並不認同;當今社會,無論是誰都有自主選擇的權利,質優、廉價自然受到青睞;如今,鐵總的定價策略更具彈性,置旅客利益為先,真正將旅客滿意度納入到了企業發展的核心價值中去,旅客不再僅僅是企業業績板上那一串串爭鋒比高的數字,而更應該是企業增值,驅向未來的起步動力,利益共通,也將成為日後企業發展的核心價值觀。
其實,我們不應被一些膚淺的“群眾利益”迷惑雙眼,判斷企業行銷行為的好壞,不該僅拿金錢來作衡量;企業根據自身對市場的認知,及時調整發展策略,民若亦能究其根本,建言獻策,或許,這樣才是日後民、企間攜手共贏的關鍵所在。(台灣網網友:一葉扁舟)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