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涼山一個村莊一半學齡兒童輟學,大涼山童工遣返回來新的童工繼續出發。(央視《新聞1+1》)
正本清源,教育窮孩子苦,是政府教育投入嚴重欠賬。我國學生總數佔世界總數20%,我們的教育經費只佔世界教育經費的2%。何況一些貧困地區,還時常會有興建豪華政府辦公樓,建設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等“豪舉”,超標準購買公車、用公款大吃大喝等現象更是屢見不鮮。
所以,所謂教育窮“條件有限”與“沒有能力”,很大程度上往往並不是真的缺乏經費,而是不願將經費用到教育頭上,不願因增加教育投入而減損官員們的“福利”。
教育是一個民族最根本的事業,涉及千家萬戶,惠及子孫後代,關係國家的前途命運和長治久安,是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重要工作,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重視教育,提出“科教興國”的口號,制定政策綱領,開大會,發文件,固然重要。然而更重要的是,要跟隨相應的撥款。搞清楚誰不能窮教育苦孩子,教育窮孩子苦的根源,就該把“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刷到各級政府大院裏,而不是農家墻頭上。
偏遠地區發展教育不同與城市教育,貧困地區人民在心理上就忽視教育,長期的生活重擔是貧困地區的人們更重視自己的生活狀況。偏遠地區的教育與城市和發達地區相比,在資金投入、師資力量、教學條件等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差距,我們必鬚根據各自的實際狀況,開發資源,改善條件,才能改變現在的教育狀況,實現小康生活。而對於貧因地區來説,愚根不除窮根難拔。只有加快發展教育事業,才能為提高全民的科技素質打下堅實的文化基礎,為貧困地區開發脫貧,儘快致富鋪下科技基石。
治貧先重教,發展教育是減貧脫貧的根本之舉。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不讓貧困家庭的孩子輸在成長“起點”,既是守住“保基本”民生底線、推進教育公平和社會公正的有力措施,也是增強貧困地區發展後勁、縮小城鄉和區域差距的有效途徑,關乎國家長遠發展。
以中西部農村貧困地區尤其是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為主,兼顧其他國家扶貧開發重點地區、民族地區、邊境地區和東部部分困難地區,按照勤儉辦學的原則,把滿足基本需要放在首位,調整中央和省級財政教育支出結構,最大限度向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環節傾斜,由省級政府統籌使用資金,因地制宜、分步逐校實施。(台灣網網友:鄧正耳)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