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地球儀外交”盤算終將落空

時間:2014-01-07 16:23   來源:台灣網

  安倍的“地球儀外交”行將開始。法新社説,安倍將於9日至15日出訪非洲象牙海岸、衣索比亞和莫三比克3國以及中東地區,打算用提供發展資金的方式抗衡中國在這些地區不斷上升的影響力。(2014年1月7日《環球時報》)

  出訪非洲、中東、瑞士、印度或者南太平洋島國,2014年安倍新一輪的“地球儀外交”目的何在?在筆者看來,現今的安倍在外面臨著的是中、韓等國家對於他參拜靖國神社的指責;在內也是支援率跌至最低。“地球儀外交”無非就是想要解決這兩方面的問題。

  首先就是“另辟蹊徑”解決外交困局。安倍參拜靖國神社後,中國外交部表示:中國領導人不會同安倍會面,人民不歡迎;韓國也取消了與日本的防務交流;美國也表達了“失望”……在這種情況下,安倍另辟蹊徑,通過拉攏其他國家以期望避開外交上的困局,打開新的外交局面。但是願意與一個不承認侵略歷史的國家交好的政府恐怕沒有幾個,而且中、美、韓等國在當今世界的國際地位也不是其他一些國家所能代替的。所以説安倍想要借此打開外交新局面的盤算終將落空。

  接著就是安倍想要通過外交上建立的新局面,進而緩和國內民眾對於他的反對聲音。這個盤算安倍也將落空。因為日本國內絕大部分反對者不是説反對現今的外交困局,而是反對造成這種困局的行為。如果安倍不承認侵略歷史,繼續參拜供奉有二戰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在國際上,縱使與再多的國家交好也不能降低國內的反對聲音,更不會提升自己的民眾支援率。

  其實安倍開展“地球儀外交”還有一個很大的目的就是拉攏非洲、中東等各國在國際大會上的投票權,同時也提升本國的國際影響力。在眾多的國際事項上都是一個國家一票,當日本想要提議通過一些事項時,只要支援的國家多就行。但是,安倍打著互相合作的幌子,其實是撒錢的行為能夠換來幾國幾時的支援?相反,中國是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並且擁有一票否決權。這樣,安倍想要的投票權和提升國際影響力終將成為泡影。

  日本在經濟、科技等方面都是一個大國。但是在歷史問題方面卻是一個“小國”,沒有德國一樣坦蕩和敢作敢當的胸懷。現今日本面臨的內外困局是長期以來的歷史因素造成的,作為日本首相安倍不採取積極措施承認歷史,反而背道而馳。“地球儀外交”的盤算不想落空都難。(台灣網網友:陳志林)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