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死”八次傷的不僅是群眾演員

時間:2013-02-04 14:59   來源:台灣網

  26歲的“橫漂”史中鵬最近突然成了網路紅人,原因是他因為扮演日本兵,一天竟然在不同劇組“死”了8次。史中鵬告訴記者,他在橫店待了4年,演的最多的就是日本兵。2012年,他總共參與演出了30多部抗戰戲,演了200多次日本兵,最多的一天“死”了8次。史中鵬説,劇組選演員的時候,會專門挑一些相貌相對較醜的、看上去有點兇的人演“鬼子”,他最大的希望就是自己什麼時候能演一回八路軍戰士。(2月4日 《錢江晚報》)

  一天“死”八次,表面上看作為群眾演員的人很受傷,這種慣例式的折騰讓一個群眾演員身心疲憊。但是,這背後折射的乃是整個中國電視劇市場上的混亂。在缺乏新穎劇本和題材的時候,千篇一律的抗日劇紛紛開工,為的只是一個爭奪眼球的過程。但這種無聊的程式化的抗日劇的上演不僅造成觀眾們視覺污染,對於中國影視業的進步也沒有絲毫益處。

  在1月21日濟南召開的2012電視劇導演工作年會上,不少導演在炮轟劇組演員片酬過高、貧富不均、管理混亂等幾條罪狀之外,也指出目前國內電視劇創新力缺乏。據統計,從2009年起,在橫店拍攝的劇組,抗戰戲是一年多過一年,以2012年為例,橫店影視城共接待劇組150個,而其中48個劇組涉及抗戰題材,約佔30%。由此可見,抗日劇的氾濫已經成為熒屏的一大災難,可以想像,如果觀眾們天天能看到一個演員,一種抗日劇,都是八路軍耀武揚威,鬼子們紛紛落地,如此視覺污染會導致何種結果呢?

  對於一天“死”八次的群眾演員來説,他僅僅是為了混口飯吃罷了。但是,其背後的整個中國電視劇市場卻遠非如此,抗日劇作為電視劇的一種應該弘揚的不是抗日戰士的英勇,而應該是戰爭本身的殘酷。但是,我們的抗日劇都在這樣做,從早期的《小兵張嘎》開始,那種將戰爭喜劇化的作風一直就是在歪曲整個戰爭的殘酷性,讓小孩子們看過之後的直覺是戰爭很好玩。這種抗日劇將殘酷的戰爭戲劇化,將原本客觀呈現的敵我形勢偶像化,對於整個需要接受正確戰爭觀的人們來説,無疑是一種錯誤的引導,會導致錯誤的戰爭觀,也會引發對於戰爭的錯誤認識和感知。

  另外,對於觀眾來説,千篇一律和連篇累牘的抗日劇造成的視覺污染對於感官無疑是最大的負面效果。電視劇本身的效果除了追求收視率之外,更多的也承載了對於整個國民的教育功能,單一的雷同和同質化,抗日劇氾濫正是這種對於通過電視劇的方式進行教育和價值認同的嚴重錯位。所以説,一天“死”八次受傷的不僅是群眾演員,對於整個觀眾也是一種傷害,對於電視劇市場也是如此。(台灣網網友 王傳言)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扶海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