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養老金雙軌制要啃那些硬骨頭?

時間:2012-12-28 14:26   來源:台灣網

  多年來備受社會詬病的養老金雙軌制改革最近通過人社部負責人的講話似乎又讓國人看到了一線提速的希望。但是由於重重阻力的現實和該負責人講話語氣的婉轉不由又讓人感到好像霧裏看花。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胡曉義説:隨著社保標準的提高和改革的不斷推進,“雙軌制”終將合併統一。“下一步,我們將改革和完善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社會保險制度,在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的基礎上,同步推進機關事業單位社會保險制度改革。實現企業與機關事業單位各項社會保險制度的有效銜接,實現新老制度的平穩過渡。”

  “雙軌制”終將合併統一。這個終將可能是幾年還是十幾年乃至幾十年不可而知,以往歷年兩會的熱議與焦點和領導的承諾以及只見打雷不見下雨的各種現實讓國人對此項改革充滿期待,更多的還是質疑。

  下一步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這個改革究竟需要多久?分類的基礎上再推進機關事業單位的保險制度改革,這又需要多久?企業退休職工每年增加10%,連漲幾年抵不上機關事業單位退休職工漲一次。相差幾倍的差距何時才能統一?並軌似乎又是一個神話,或者説只是鏡子裏的燒餅。可看不可吃,遙不可期。

  機關事業單位退休職工增加工資和在職職工同步進行,每次漲幅巨大,千元左右,企業退休人員每年10%,百元左右。這樣的政策只能使差距加大,為改革雙軌制增加阻力。這是需要改革雙軌制必須攻克的第一個硬骨頭。就是必須和企業執行統一的保險政策。

  我個人認為,無論是機關事業單位的職工都應該首先無條件的繳納和企業工人一樣的養老保險,所佔工資比例與企業職工相等,這一點可以一刀切,也可以立即執行,沒有必要試點,更沒有必要等分類。機關事業單位企業年金暫時由國家財政支付,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職工的工資增長與企業退休職工同待遇同步進行,不再與在職職工同步進行,這樣一反一正不但彌補了養老金的空缺,而且為國家財政節約了一大筆資金。

  企業職工、産業工人兩億多人,他們是國家建設的主力軍,但是由於企業執行的自負盈虧政策,廠長負責制政策,經營和分配自主等政策,企業職工的工資增漲與企業盈利掛鉤,又是廠長説了算,所以提高企業職工的收入很難,工資翻番更難。有些企業多年不給職工增加工資,國家又無權干涉。有些企業又對職工實行管卡壓,工資越降越低,在西安一家央企,職工每月實際拿到的平均工資不到兩千元,按工廠制度規定,沒有生産任務的職工每月只能拿到1千元。這樣的分配製度導致企業職工退休金必然遠遠低於機關事業單位,所以企業現行的政策制度值得質疑與商權,對企業實行工資制度干預和政策補貼勢在必行,否則這兩億人將會拖工資翻番的後退。企業工資改革也將成為改革養老金雙軌制的第二個硬骨頭。

  本來可以立即執行的全民按同比例繳納養老保險的制度,可是由於種種原因與藉口無法成行。主要就是既得利益者成為改革的最大阻力。按月按比例按人頭繳納養老保險,是每一個享受退休金中國公民義不容辭的義務,無需什麼分類改革,無需什麼試點,也無需這一步下一步,這完全是一種既得利益者的藉口,這是養老金改革的最大阻力,也是第三個硬骨頭。

  改進工作作風,必須令行禁止。2008年國家有關部門提出的五省市機關事業單位的養老金改革試點,沒有一個省市拿出完整的可行性政策,更談不上如何執行和落實,對此不執行國家政策的省市,並沒有批評與監管。這種不能令行禁止的工作作風一是執行政策不力,政策變成一紙空文。二是失信於民,影響政府的公信力。這是改革養老金雙軌制的第四個硬骨頭。

  除以上幾點之外,對於改革養老金雙軌制還需要大膽的創新精神,必須打破固步自封的藩籬,丟掉思想包袱,拋棄私心雜念,擺脫固有陳舊模式的束縛,採取頂層設計與群策群力和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辦法,以最短的時間最快的速度解決好這一備受公眾關注的問題。

  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金巨大差距以及在職職工分配製度的巨大差異,決定了用固有的辦法和思路短時間是無法解決養老金雙軌制的問題,只有另辟捷徑。而實行養老金和在職工資剝離就是最好最快捷的改革辦法。也就是在職職工實行一種分配製度,退休金實行另一套分配製度。

  退休金可以執行所有公民同一統一標準。它由基本養老金、工齡養老金、社保繳納養老金、職稱養老金、獎勵養老金、補貼養老金等組成。最低的基本養老金所有繳納養老保險的公民同等,比如基數為1千元,有工齡的按年限領取工齡養老金,比如每年50元。再按規定比例和繳納年限領取社保繳納養老金,繳納15年和30年自然所拿的養老金也不一樣。高級技工和高級工程師每月可以領取一定的職稱津貼,比如每月100元。對於見義勇為、突出貢獻者可發給獎勵養老金。對於工傷人員、軍人可發給補貼養老金。這樣的政策既公平對於那些同職稱同工齡職工的退休金又差異很小。而且執行起來容易認同和簡單易行。並且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這一重大改革。比照國外財政資金負擔社會保障資金比例發達國家30%至50%的比例,提升我國目前12%的比例,很容易實現。這就需要有遠見的創新與敢於破舊的決心。 (台灣網網友 宋九成)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扶海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