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視學歷造假,也應學會“一分為二”

時間:2012-11-02 13:48   來源:台灣網

  本週出刊的日本雜誌《週刊文春》刊登《揭露在中國最有名的日本人(加藤嘉一)偽造履歷》一文,稱其履歷中被東京大學錄取的內容是偽造的,並指稱履歷內容還有數個不實之處。今日,加藤嘉一在日本官方網站上刊登了“道歉報告文”,承認關於東大的履歷係不實之辭。(10月31日 人民網)

  經歷過“唐駿造假事件”,經歷過“方韓大戰”,公眾對於名人造假的神經已被訓練得異常敏感,歷次造假事件被披露後總是會出現所謂“倒”和“挺”兩“派”之爭。然而不論是“力挺到底”還是“批倒批臭”對於公眾而言都是得不償失的。保持基本的克制與冷靜,“一分為二”地分清是非黑白,汲取歷史的營養,才是提升公眾對社會事件判斷能力的關鍵。

  首先,也是最基本的常識,造假者必須承擔其缺乏誠信意識帶來的社會後果。當學歷造假一事為媒體曝光,作為公眾人物的加藤嘉一除了須勇於承認其錯誤以外,也必須承擔起其名譽地位受損的社會代價。從此以後,他將永遠無法逃離“造假者”的人生污點。作為一向以公眾知識分子形象出現在中國人視野中的外籍人士,當自己身上有了“誠信污點”以後,將何等面目再次面對公眾挑剔的目光,將成為其最大的精神與社會阻力。如影隨形的污點將無處不在地影響他的事業與生活,這是毋庸置疑的。

  而同時,每當名人造假事件掀起輿論熱潮,作為旁觀者的媒體受眾是否就該盲從輿論的狂熱將名人徹底“批倒批臭”也值得人們深思。所謂“名人”不是靠那份學歷而成為名人的,名牌大學畢業的專家學者比比皆是,但是能得到公眾認可而被公眾賦予發聲“代表權”的公共知識分子卻只有那麼幾個。不能對這些人的奮鬥歷史與社會價值做出正確的評估,而一味“批倒批臭”對於社會公眾而言是得不償失的。此次學歷造假事件中的當事人加藤嘉一,可謂是一名著作等身、能力超群的“中國通”,若因為此次造假事件即把他“驅逐”出公眾視野,這樣的社會成本未免過大而于公眾無益。

  對於使用矇騙手段謀取私利的行為,我們當然要追求其法律責任並且一追到底。而對於知識分子這一群體而言,自身一言一行的社會成本,其自當領受,而公眾對於他們的評判尚須“一分為二”。個人錯誤已然對社會事業造成了直接的損害,公眾無須在此基礎上將社會成本無限加成。 (台灣網網友 宋祖禮)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扶海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