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六千“抬不起頭”折射出家庭教育的缺位

時間:2012-09-14 13:43   來源:台灣網

  碩士畢業,外企工作,一個月六千余元的收入,這樣的月薪能讓很多職場新人羨慕不已,但剛剛進入新公司工作的余新(化名)卻因為這樣的一份工作“抬不起頭”,因為家人覺得他的收入“很一般”,還不如村裏那個只有初中畢業現在在賣建材的同齡人多。日前,心情鬱悶的余新找到自己的大學老師訴苦。(2012年9月13日《東南網-海峽導報》)

  十年苦讀,只盼一朝金榜提名,這是人們歷來都夢寐以求的。然而,今天對於多少家長來説是20年寒窗苦讀,只為贏得好的工作、掙到更多金錢。於是,父母省吃儉用,把全部心血傾注在孩子身上,把全部希望都寄託于孩子的將來,希望孩子能掙大錢,能做大官,能出人頭地。然而,過高的期望與現實的差距卻令越來越多的父母失望,也把孩子們逼上了“九月焦慮族”的隊伍。

  其實,父母失望、孩子焦慮背後反映的是我們家庭教育的缺位,是我們人生觀教育的“斷層”。當我們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告訴我們要好好讀書,認為只有這樣長大後才能做大官、賺大錢,於是乎讀書就是為了賺錢的觀念從小就被深深的印在孩子的腦海中,並伴隨年齡的增進而不斷強化。於是父母眼中對孩子優秀與否的評價定量為成績高低,定量為大學名氣,最終定性為孩子收入的多寡、事業的高低、官職的大小......

  俗話説,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對孩子的成長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們的父母在鼓勵孩子好好學習的同時卻錯誤地灌輸著功利性的讀書理念,全然不顧孩子內心感受、興趣愛好,也便無意間把孩子的人生觀引向了錯誤方向。誠然,人是社會的人,需要融入社會,離不開一定的物質基礎,但我們讀大學、讀研究生僅僅就是為了賺大錢嗎?答案是否定的。就像我們看到的一樣,研究生畢業不一定比初中畢業生賺的錢多,這裡有一條很重要的原因,即學歷不等於能力。而當前我們的社會在看到個別名牌大學的高學歷“人才”畢業後回報不如農民工時,就開始大驚小怪,於是乎“社會太不重視人才了”、“大學生飽和了”、“讀書無用”等等“操心”之語開始到處充斥。

  其實,這種觀念不僅偏離了教育的本質,而且完全誤入了“學歷等於能力”的誤區,更從另一層面折射出一種行業歧視的心理:難道農民工從事的行業就不可貴嗎?難道高學歷者一定要有高收入嗎?難道高學歷者對社會創造的價值就一定比農民工多嗎?難道農民工在社會中學到的各種知識就比不過教室裏所學的嗎?種種疑問實質印證了民眾對孩子教育的失誤:不僅以學歷來定性能力,而且以收入來定性人生價值。

  其實,人的發展目標如同馬克思所説是“自由而全面的人”,讀書不僅僅是為了增加知識、提高技能,更不是為了賺大錢過花天酒地的日子,而是在貢獻社會中得到一定物質基礎的同時,更加完善我們的思想道德修養,不斷豐富自身的精神財富,從而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所以,面對一些民眾對高學歷者低回報的不解,首要的問題是調整自身思想認識,同時要以一種理性而客觀的眼光來審視人生的價值。(台灣網網友 林彥虎)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扶海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