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日宣傳要走向“全天候”

時間:2012-10-16 10:07   來源:台灣網

  在10月16日世界糧食日當天,國家糧食局將首次在全國廣大糧食幹部職工中發起倡議,倡導自願參加24小時饑餓體驗活動,以更好地警醒世人“豐年不忘災年,增産不忘節約,消費不能浪費”。10月14日,成都市糧食局黨組書記、局長舒剛表示,他將自願參加24小時饑餓體驗,以此呼籲市民關注糧食安全。(據《成都商報》10月15日報道) 

  發起24小時饑餓體驗,是促使全國糧食幹部職工去親身感受斷糧的可怕、糧食的可貴。從理論上來説,本次糧食日宣傳活動既有口號又有行動,可謂“形神兼備”,然而,種糧、賣糧、加工食品不僅是糧食局一個部門的工作,一日三餐更不是糧食局一家的生活內容,區區一個糧食局系統工作人員“上課”,能夠做到全國人民“受教”嗎?珍惜糧食的意識培養,是全民性的教育工作,局限于一個部門,局限于一天時間,難脫走過場的嫌疑,難脫形式主義的嫌疑。

  對於當前大多數國人來説,飽一餐餓一頓的日子已經是很遙遠的記憶了,放佛都是書本上和影視劇中的劇情了,其實,糧食安全隱患的陰影始終在我們身邊徘徊,這一事實被很多人漠視或者忽略了。

  聯合國糧農業組織和世界糧食計劃署剛剛發佈的《糧食不安全狀況》的報告指出,當前世界饑餓人口已達10.2億,創歷史最高水準,其中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饑餓人口最多,約為6.42億人,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的饑餓人口比例最高,約為32%。我國的糧食安全現狀也值得每個人警醒,不僅氣候災害和病蟲害威脅糧食産量的穩定,中國農業可耕地的減少,對中國的糧食生産也正在構成瓶頸,我們這個傳統上的糧食生産大國同時也是糧食進口大國,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全球的糧食都不富裕,中國人的“口糧”也並不富裕,糧食永遠要“省著吃”。

  令人痛心的是,未富先奢的消費和生活習性在我們的社會上日益蔓延,無論是大擺筵席還是居家生活,無論是公款消費還是私人買單,無論是飯店酒肆還是家庭餐桌,胡吃海喝、亂扔亂倒的糧食浪費現象都堪稱觸目驚心。涉及億萬人的吃喝習俗,全面扭轉這種暴殄糧食的社會風氣,需要發動每個人的參與,需要引導每個人的生活觀念和消費意識的轉變。而培養全民“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的意識,糧食系統幹部職工的“自我教育”顯然輻射力微弱,而短短一天時間的社會宣傳不過是“一曝十寒”之功。全社會珍惜糧食、節約糧食的習俗養成,不是少數部門、少數人之責,更不能指望在一天之內“臨陣磨槍”就能大功告成。

  對待世界糧食日,要當做愛糧節糧社會宣傳的一個“衝鋒號”而不是“收兵號”,需要全社會各部門、各行業的主動參與,需要春風化雨般的長期社會氛圍培育。農業、糧食、工商等部門在職責範圍內,可以推動各環節減少糧食儲存、加工、流通中損耗,飯店酒樓可以善意提醒和引導客人的過度消費,教育部門可以強化大中小學生愛惜糧食的教育,媒體可以從經濟、健康、文明的角度強化大眾適度消費的理念,而所有的機關單位更應該從公款消費“減肥”來做示範,這樣全方位、“全天候”的宣傳發動才會激發愛糧節糧的意識大放光芒。 (台灣網網友 劉翠紅)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扶海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