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姐被打”能否止于道歉?

時間:2012-09-03 16:01   來源:台灣網

  在“空姐被打”事件的演變中,從氣勢洶洶的微博爆料到最終的“握手言和”。對於受害者的空姐也表示“方大國夫妻已經登門致歉,已經處理好。”然而,事件背後的疑慮仍舊充滿叵測。加之在凱迪社區也有聲稱為方大國同事的人對於此事件提出幾點質疑,通篇的質疑圍繞著方大國有沒有喝酒,有沒有打人,有沒有軍車威脅等等展開。更是將整個事件整得撲朔迷離起來。

  那麼,如果按照受害者的空姐所描述,公共事件中到底應不應該止于道歉便可以了事呢?從當事人看,一邊是“有身份的”,一邊是沒有身份的。但在法治的天平上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人人平等。至於方大國夫婦到底有沒有當面致歉,受害者空姐到底是不是在受到威脅的條件下接受的“和解”,這些似乎已經不得而知,成為永久的謎團。只是在謎團之外,我們還應該看到有關部門對於此類事件的反應程式和結果都沒有預想中的快與好,恰恰相反,是屬於姍姍來遲和三緘其口的一類。

  如此反應,同樣可以讓人想起對於北大“姦淫門”的爆料,北大發言人在第一時間的反應是“絕無此事”,然後卻成立所謂的調查組進行調查。結果是最終起訴鄒恒甫。但從流程上看,“絕無此事”的反應是不是依然成為一種政府發言人的慣例了呢?在“空姐被打”事件中,或者公眾已經沒有機會知曉其中的真相,眾説紛紜,官方的口徑處於遮罩狀態,於是,造成了網路上的謠言四起。儘管,最終受害者“接受”了道歉,但這樣的道歉仍不能滿足公眾對於真相的挖掘,對此“中國網事”記者採訪了目擊者。

  從採訪的結果看,動手在先的是方大國或者其夫人,空姐一直沒有動手並且方大國夫婦酒氣很重。從此可以推斷掉方大國同事的那個帖子的真實性。目擊者的威力便在於此。那麼,當貼著身份的標簽進行著打人行徑的時候,到底應不應該道歉便了事呢?顯然不應該。既然打人了,又是喝酒之後,這便對於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需要公之於眾,而不是遮遮掩掩,唯有陽光才是最好的防腐劑,遮掩的結果只能導致更多的質疑不斷。

  “空姐被打”本身已經由於公權的介入成為一場公共事件,卻要以私事的方式了斷,明顯對於受害者本身是不公平的。因為這樣的話,對於所謂的幹部便沒有了相應的約束,因為凡是此類事件都可以“私了”,更不能對於官員的品德構成考核指標,在沒有考核指標的條件下,權力便成為信馬由韁的私欲,對公民的基本權利構成無形的威脅。(台灣網網友:王傳言)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