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空姐被打”類公共事件的“次生災害”

時間:2012-09-03 14:07   來源:人民網

  在廣州越秀區委宣傳部發佈調查結果後不久,一位“非洲哥”多班的陳述,再次讓南航“空姐被打事件”變得撲朔迷離。

  與宣傳部調查的“方大國未毆打空姐”不同,在新華社的報道中,乘坐該航班的中非留學生多班表示,方大國先動手捏了空姐的手臂,“我不知道是不是捏得很重,但我看到了空姐手臂上的傷痕”。

  至此,這一公共事件有了兩個版本,一個是“越秀區版真相”,一個是“新華社版真相”,二者到底哪一個更接近事實,依然不好妄斷。但從輿論反饋來看,“越秀區版真相”顯然沒有服眾。

  當被打空姐含糊聲稱“妥善處理”、方大國因紀律“不能私自接受採訪”,這一事件並沒有因“私了”而明瞭,也不會因為“沉默”而淹沒。正因如此,官方的調查就顯得格外引人關注,人們不僅希望了解事情的原委,更想由此看到有關部門的態度——是不是實事求是,會不會縱容包庇?能不能一視同仁?

  也正因如此,在有新的“反證”出現時,越秀區委宣傳部有必要進一步回應:究竟做過哪些調查?詢問了哪些證人?調取過哪些錄影、筆錄?……這些能否“證偽”中非留學生的新證言?如果不能,這種“調查”又有哪些值得反思反省的地方?

  災害學中,人們一般將最早發生的災害稱為“原生災害”,而由原生災害所誘導出來的災害則稱為“次生災害”,許多時候後者的危害更大。如果説,一些公共事件的發生,可以稱之為“原生災害”的話,那麼因處置不當引發猜測質疑,甚至成為新的公共事件,則可稱之為“次生災害”。前者受損的不過是局部利益,後者影響的則是整體形象。孰輕孰重,不言而喻;如何應對,尤須慎重。

  令人遺憾的是,在許多公共事件中,有關部門因為各種原因而導致的應對失當,不僅未能將對公共事件的處理,轉變為有修復公信力的契機,反而使“處理”本身成為“新聞”,引發“次生災害”。不僅讓公共事件久拖不決、愈演愈烈,還會使公眾和輿論的質疑矛頭處置者本身,從而降低自身的信任基礎,損害黨和政府的形象。這一現象,應該引起足夠的警醒和反思。

  畢竟,過錯可以改正,傷痛可以治愈,衣服可以縫補,但丟失的公信、受損的形象,卻不是一天兩天可以找回、修復的。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